正知/明覺 正念的運用、依法而住
正知/明覺
正念的運用、依法而住
英文作者: 張貴人/Oliver
中譯:吳上奎
佛教是一個實用性的宗教,要我們在生活上實際奉行,學佛不是拿來辯論高下、或僅是一門純研究的學問。想成為正信的佛弟子,需依佛陀的教導,法隨法行、聞思修証、實踐戒定慧三學,解決日常生活的壓力/煩惱,依法而行。
2004年十月在休士頓市「菩提中心」的禪修期間尊者慈濟瓦(Bhante Sujiva)禪師對「正知」作了開示:『於日常生活中培養明覺』。禪師亦曾在2005年三月於休士頓玉佛寺的佛光法苑期刊中,依據「經」「論」開示同樣的主題。基於禪修、佛法實修與一位修行學生的觀點,這篇文章將嘗試探討一個根本議題:如何將佛法的禪修練習轉向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簡單來說,「正知」是一種「覺知」的狀態,意指你的心識敏銳到足以在日常生活中,覺察驅策身、口、意實際行動前的動機與想法。當對動機與想法的覺知能力愈強,則對於在日常生活中解除煩惱、鍛練正行、正語與智慧的能力愈有幫助。
正知常跟正念相提並論 (註1),都是明覺之意、全然覺知當下 (萬事萬物正在發生的剎那生滅實相)。但兩者的差別在哪裡?提起正念是種襌修心法的技巧、也是觀襌的中心,修習正念主要目的在於提昇敏銳覺知洞察力;而正知為修習正念過程中所得的內觀智慧,所建立起來的覺知洞察力可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心為前導,舉凡身口意三行之前的起心動念、轉念,了然覺知當下,不只心不為境轉,而且付諸行動的境為心轉,依法而住的日常生活,消除煩惱,全面改變生命的體驗。
「佛陀」只教導一件事--苦與苦的止息 (註2)。只有煩惱的止息才能帶來內心的真實平靜與善心所。所謂法 (註3),就是宇宙的自然法則,此法則即是我們身心的作用,他圍繞著我們,並透過我們周遭的一切來展現,藉由學習親證此變易流轉不息與剎那生滅的法,我們就能活在每一個剎那當下,可以開悟成就並達到真實之樂。
為什麼要禪修?我們怎麼能夠不禪修呢?我們是如此頻繁的發現自己陷入煩惱的洪流,陷入情緒挫折、貪蓋、五欲與負面想法的無明暴風雨中,當我們無法改變事物的自然演變,那我們是否亦無法維持身心的平衡與和諧?在我們有能力滅苦之前(苦諦),我們首先必須能夠分辨出苦的根源(集諦)。問題是我們大部分人並未觀照內心世界的運作,我們只是將其視為理所當然。但若我們日後想要成為一位更好的人、更加快樂且頭腦更加清晰,那麼探究內在本質的修行,就是最優先且重要的終生課題。
每個人都是不同且各自獨立的個體。但若我們深入探討,將發現在各自獨立的表相下,身心現象流轉變異的方式卻是相仿的,無論你多麼特別,錯綜複雜的身心系統卻具有相同的運作方式。我們都有著相同的經驗,所謂外六處如同村外烽火賊到處流竄,經由五根門形成法塵的紅塵滾滾(註4),我們的內心對應著外在的感官刺激。依據內心習氣(或「業力」註5)反映著各自的個性、態度與觀點,再轉化為顯露於外的身、口、意與社交行為舉止。
正知明覺 - 正念的運用
正知一詞由巴利文的Sampajana翻譯而來,意同清楚的覺知或者明覺,並常與正念一詞相提並論,正知明覺為生滅隨觀的第四觀智以上。 簡單來說,心為前導,即是在平日身語意等一切行為之前,清楚的覺知其背後的動機。所以基本上,正知的練習即是在日常生活中修習正念、知行合一的學以致用,不僅展現身口意合一的正語善行,而且自然地可以克服日常生活中的憂悲苦惱。
如果正念的力量已足夠使心識克服五蓋或者抑制三毒,此時心識於禪觀中將維持寧靜的狀態,在此種狀態下,覺照/觀察力就可以自然的擴展到日常生活之中,並觀察到身語意其實皆是由名、色法或五蘊所組成,我們將了解到『法』才是正確的生活方式。此種觀智即稱為『法住智』,『具足正知』或『預流者』,三種不同的名詞具有相同的意義,即是我們的觀智已達到了知行合一的解行並重。
在如實且用心的修習下,正知具有四種正念禪修的技巧,此處簡單介紹如下:
1.善意的動機
若正念的功夫已經成片,綿密持續,在行禪中,我們將可自然覺知到每一小幅度的腳步之前,都先有一個『去推』的念頭,這是『走』的動機以及『想去推』的心意念頭,此為來自行蘊驅策的主動行為。如同火炬之前先有火花,即在每一小幅度的腳步中,內心裡似乎都有一個細微的聲音重複說著,"推、推、推",這個例子對轉念做了最好的說明:我們可以清楚的分辨能/所的差別,分辨緣起過程中的原因與結果,所謂此有故彼有,這是確認是否達到第二觀智的條件,即是確認正念是否持續而不間斷。
2.如理作意
在合宜時機及埸所的適當言行,是由明理作意於所緣而產生的副產品。我們以心為前導 ,經由內在的身心現象轉為遵循外在現實的道德規範,不僅『轉念』而已且付諸行動,所謂境為心轉,持戒善語正行,我們通過日常的行為模式,使身邊周遭的一切關係發生改變、和諧。
3.業處清明(正念於目標) 工作業處就是禪修所緣的身心現象在身內運作的範圍,同時也表示洞察力明覺敏銳的程度。每當觀智成熟、身心現象的名色法自然地擴展到全身,從身上任何一點進去、所觀的名色法都是一樣,一法見萬法。 具有正定的正知,在此階段觀禪的所緣將由一境性的一點擴展到全身,所謂從一境性的念住觀禪所緣。在此純熟的觀禪下,全身彷彿變為半透明的能量波浪流轉,而明覺的範圍亦將自然擴展,遍及坐禪與行禪每一微小動作之中,如同牽一髮而動全身,無論在坐禪或行禪,敏銳的覺知力自然能察覺名色法運轉於全身,此明覺並將自然地延伸到日常生活每一個身口意之中。
4.透徹、解行並重的智慧
在正知明覺層次,解行並重的內觀智慧於日常生活行住作臥四威儀中,實証身口意的名色法實相如下:
......[動機 - 行為 - 覺知]......
舉例而言,將手臂每次伸展和彎曲的移動作細部分割,像是被拆解開來般,無常的從這個剎那生滅到下一個剎那,不只是伸展和彎曲,當我們拆看身體的每一個動作,剎那間,先有心意的動機去驅動動作;再剎那間,覺知下一個將進行的動作,這是如實的實現佛法的生活方式,萬物自然的無常相在此變得如此清晰,所謂斷相續,就是所有事物是一個接一個剎那生滅,打破有常的相續觀念,如同過往經驗,無常就是被相續性的觀念所掩蓋,所以稱為無明的"有常"。此階段的觀智稱為審察遍知智,可以在日常生活方面輕易的體現出解行並重的智慧。
一個剎那是佛法裡最小的時間單位,是任何現象本質剎那生、住、滅的過程所需時間,我們可以想像此過程的緣起法性、如同燭火在空氣中閃爍,不斷的經歷一個個的剎那生滅,從一組法相到下一組法相,從一個剎那到下一個剎那,從一個過程到下一個過程,如同大波浪的生滅是由無數小波浪的生滅組成,再到下一個大波浪的生滅過程,同樣的,在以正念觀察此過程的修習之中,無我的本質是如此明顯,破相聚密集,無明表相是我、我的人在做這些動作,但觀禪實相是心意的心念促成這些動作發生 ,而且心意是無數剎那心識在意門升起的心路歷程,一代一代色法的法聚持續的在六根門生起而產生這些動作。
向來我們因為錯誤的認知與無明,將察覺動機、行為、與覺知等等名色法都當作糾合為一團的單一事件。在知行合一正知這個階段,日常行為中的明覺與洞察力,超越了一般人眼耳鼻舌身的五種感官覺知,脫胎換骨似的體証美好生活經驗,正念禪修或者毗婆奢那的目的,就是為了根本且永久性的轉變我們的五官覺受與認知經驗,此觀智稱為依法而活的法住智,簡單意指我們在生活中一切經驗的全然革新。
緬甸比丘Eindaka禪師曾在主持休士頓一日禪的開示中,分享了他個人第一次參加緬甸仰光馬哈希禪修中心49日密集禪修的經驗。他在每天清晨4點起床並於晚上10點就寢,在這清醒期間不間斷且如實正念的修行,專注於坐,走或日常活動的所有動作行為,在後來某一天的午餐時,經由每一次手臂的彎屈與伸展,而第一次體驗了無常相,這時他因親嚐法味、不禁喜極而泣。這就是『依法而住』最真實的體現。
科學驗證
在過去15年間,修習正念的觀禪已經成為心理學、神經科學以及醫學上的主流。科學研究已成功發現,修習正念的心智訓練可以改變大腦的功能與結構,並對心理,大腦以及整個身體有積極的影響。目前全世界超過600家醫院成立正念診所來治療身體緊繃、壓力、心理緊張等相關疾病。並將修習正念的基礎心智技巧廣為宣導,用於放鬆緊張、降低壓力及緩和心理疾病等等。
現代科學已證實了歷史悠久的正念與禪觀的修習力量,這對醫生及禪修者而言,是如此重要且令人振奮的消息。依據現代科學的研究,調心的禪修心法過程會影響大腦結構,且若連續努力十年,則大腦結構會出現永久性的改變。再從佛法上來說,記得尊者慈濟瓦禪師某次在與筆者小參時說到:「Oliver你經過大約十年禪觀的努力,已慢慢能將正知明覺運用於生活之中,這時心念的改變將開始對周遭產生影響,使業力結構發生善的變化。」這是一個令人驚喜的巧合,科學的研究與尊者開示的時間長短居然不謀而合,所以十年努力的禪修過程就如同更新電腦的韌體 (silicon chip),軟體功能自然的硬體化,使硬體設備的線路運算功能發生永久性的改變,此時觀智將自然的應用於行禪、坐禪甚至一切日常生活之中,如同禪師所言,善攝於所緣,守護六根,境隨心轉,一切的善心所將自然的展現。
做個比喻,修心養性的一般人、從未受過心靈禪修訓練,不活在當下,通常事後檢討後悔,希望下次不再發生,即一般所謂的馬後炮。 一如在遇到煩惱時,我們的反應不外乎拔高音量,情況嚴重還可能伸手打人,若事後對不適當的行為深刻檢討,我們大約有20%的機會可以修正而轉念成功,不起惡念。而見法開悟、悟而後修的聖者,自由自在,八風吹不動的機會,可高達80%,剩下的20%為潛伏煩惱所縛。在這兩者之間法住智的正知明覺,全然覺知當下的起心動念、轉念,則有50-60% 的機會,心不為境轉,而成就境為心轉,持戒善語正行, 所以正知明覺對生活的影響可見一般。
結論
一個得法眼淨的聖人,先到法住智、再到見法開悟的入流果,走在清淨道上,建立正知明覺的內觀智慧,變成相當重要的里程碑,在2014 年義大利禪師訓練營裡,慈濟瓦禪師以下面這段話結束了他的開示:
“在過去,至少要證了初果而開悟的聖者才有資格作禪修老師。但在當代,有這樣素質的老師是難於找到的。今天,你則需至少獲得正知明覺的四階觀智,即近入流者,才開始有資格教禪修。”
培養「正知」打開了通往「毗婆舍那」之門,毗婆舍那 (Vipassana) 為巴利文,意表「內明」或「智慧」,更精確來說為「一體多面的如實知見」,此三個不同的名詞都具有相同的意義。依據「清淨道論」所述,「法住智」、「依法而住」與「小須陀洹」只是名相不同,但是在描述相同的觀智階段,經由直接經驗與第一手的知識,我們超越思考,而以正知的襌觀,親證身心變化的過程,親證了法的實相,我們不再對抗,而學習以寧靜、愉悅、及謙遜的心去接受與跟隨實相流轉,進而放下自我與放下執著。
最後,不論是日常修習或在禪修營中,禪修的本質就是一種調節身心的緩慢過程,此過程如同等待水果成熟,仰賴耐心與努力來收穫最終的利益果實。事實上,我們從內在到外在都經由六根完成觸與行,所以如何守護六根門就變成禪修中最重要的課題,在日常生活我們的感官開始變得敏銳,心意柔軟開放,無形中帶來的利益開始顯而易見且真實發生。在這階段,內觀智己逐漸接近「正知」,並藉由持續實踐 "法即生活" 來抵達具足正知的重要里程碑,我們更可確定此生將達到初果。在此心靈覺醒的過程中,就只是純然直觀(註6)覺知,無所得亦無所依,走在當下、放下,與通往解脫(免於輪迴)的阿含道、古仙人道上。以清靜的心,回歸大自然。
註解:
• 正念/正知 - 參考Oliver 所寫的文章 - 正念的修習及應用,刊登在3/2016 美佛慧訊、第xxx 期,或到休士頓禪修中心的網站 www.houstonmeditationc.com 禪修資源參考資料。
• 苦- 簡而言之、為貪嗔癡三毒及五蓋的煩惱障。按佛法最高教義的苦/集/滅/道四聖諦; A)苦諦 - 苦為心性的變化本質,含 a)苦苦 - 即一般所謂的身痛心苦等八大苦聚。b)變化苦 – 樂及苦的心受在實相法裡為一不二,都具剎那生滅共相,所謂喜歡或不喜歡,只是心行造做的表相。c) 行苦 - 生滅有為法逼迫性的苦相,實証行苦而發出離心。B)集諦 - 苦集即生起煩惱的因緣,執取及我見為兩大根源。C) 滅諦 - 苦的熄滅、不生不滅的湼槃。D) 道諦 - 苦滅的方法/清淨道,世間有為法的 Vipassana, 出世間無為法的八正道。
• 法 - 具有多種意涵,簡單來說含三種基本意義: a)佛陀的教法 - 聞思修證、體現戒定慧三學。b)身/心/靈法界等自然現象。c)如實知/見自然實相法的真理。在佛陀教法的應用中,實修的佛法代表觀察自然現象的內明實踐。法、禪、道、佛皆是同義不同文。
• 法麈 - 發生在意門的所緣境(mental object ) ,或心識所認知的對象/自然現象,易而言之、所有在內心深處升起的名法(心理現象),也是修法念處的所緣。當定力的正念超越伺禪支、自然升起的心眼、當肉眼閉起來可以用心眼看見/觀察法麈,在觀禪中很有效做為觀察名色法的禪修技巧。
• 業力 –簡單依據起心動念的心路歷程來說:就是當法麈與意門接觸後,先升起異熟心識,再依緣起法則形成心行造作,此主動式的行藴就是業力,而在有分心識或意門升起的異熟心識,此被動式的行蘊即是業能,一般人為無明所蓋、看不到業及業力的深層心識現象,並不表示其不存在。
• 直觀:當能觀的心識具足正念與正定(一般指近行定以上),此時依離五蓋,超越欲界心識一般人的五種感官覺知,超越概念、不落入思維,純以第六感的直覺去覺察禪相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