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的練習與應用

禪修心法的技巧

 

英文作者:張貴人/Oliver

中譯 - 吳上奎

 

正念或念,它不是正確的念頭,而是種禪修心法的技巧,也是觀禪的中心。那麼、正念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呢?正念一詞出自於2500年前佛陀的教導,並由當時的語言巴利文SATI 翻譯而來。雖然平時大家對於提起正念一詞都是朗朗上口,但聞思所得的理論知識跟實修親證畢竟完全不同,如同單純看書學不會游泳,一般人也難以跟色盲的人說明種種顏色有甚麼不同,佛法之難傳就在於只有透過親身練習,研究並實踐,我們才能真正瞭解正念,也才能應用於生活之中。

 

常常當我們自謂具有正念的時候,其實是對於自己實際的內心狀態,並未真正的觀察與了解,若我們真正具有正念,我們將觀察到內心其實是如此的散亂掉舉與心猿意馬,所以空談無義,口頭上的正念其實僅只於表面說說,就像是身口意變成三套,這樣表面上的正念無法應用於生活之中。

 

正念的定義

當能觀之心清楚,清淨、柔軟,我們將遠離於五蓋,沒有貪瞋痴,此意識狀態我們即稱為正念的善心所。換句話說,一個提起正念的禪觀者,於日常生活中當下全然覺知一切,觀察心識的變遷,如同觀看場景迅速更迭的舞台默劇,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具體而言,正念的基礎定義就是『明覺』一詞 (Clear Awareness),全然覺知當下 (註1)。

 

正念的善心所具有下列三種特質:

  1. 清楚/澄徹:正念的觀禪如同純淨的水,所有觀察對象將變得透徹且生動明晰,並能夠深入細微的自性流轉,伴隨明覺的洞察力。此處的相反詞是妄想、遲鈍與懷疑,如同昏暗且烏雲密佈的天氣。

  2. 清淨:清淨之心是寧靜的,面對掉舉的劇烈攪動亦能平靜以對,帶有定力的功能。此處的相反詞是慌亂,是由瞋心支配的不善心所。如果我們正念專注使心寧靜如同平靜的湖水,那麼將可以體會到強大的喜樂與寧靜,並進入長時間的安止定。

  3. 柔軟:正念的第三個特質是如同棉絮與流水般柔軟,此處相反詞是緊張與僵硬,來自於三毒與五蓋。正念柔軟的特性將使我們對於所緣境的觀察變得更加敏銳。

 

正念的練習

在修習的過程中,正念是用來提昇敏銳覺知/洞察力的技巧,進而調伏散亂的心,讓心識發揮它本具無限的功能,而為己所用。在多數狀況,我們的內心並未住於當下,但起心動念其實至關重要,它決定了觀禪的結果,相由心生,境為心轉。通常我們在回憶過去與期盼未來花了過多的時間,取而代之的,必須將重心放在四不的準則,這是加強正念訓練的核心指導技巧,具有正面的效果與幫助,所謂四不基本準則即是:

 

  1. 不期待 - 只專注於禪修的當下,過去的已成定局,未來的尚未發生,流連於過去與期盼未來都將無濟於事,只有當下才是我們所能夠把握的。

  2. 不評論 - 無分別地平等對待所有的現象,不論好壞全然接納,如實觀察,專注在明覺所縁的目標,別為煩惱之心火上加油。不評論將會帶來直觀的禪修體驗,使內心深入探索各種無限的可能,此種正確的禪修方法,最終將使我們觀察到事物的實相。

  3. 不抱怨 - 抱怨是瞋,是不接受當下所發生的事情。你想避免疼痛嗎?你抱怨旁邊的人的禪修習慣嗎?貪求好經驗和排斥不好的經驗都是培育觀智的障礙。

  4. 不比較 - 禪修不是競賽或對抗賽,和別人或和自己比較都是不善巧的心態。

 

班迪達尊者簡單地定義正念為觀力,當正念有力且伴有很強的定力,一切現象都會流轉 , 流轉中伴隨流轉,如同大波浪中無數小波浪的油水分離、水乳交融的正念的練習與應用遷流,一切源於有定力的正念。

 

正念的發展過程可以簡化成下列方式:

 

                         覺照- (能所)跟隨 - 禪觀

 

正念的力量首先來自於將心念作意投向所緣境 (註2a),以此引發正念與明覺,當正念與明覺隨之繼續培育成長,此能觀之心將持續流轉,明晰且無間斷的跟隨所緣,並能清楚區分能知之心與所緣之境,然後我們或可確認毗婆奢那的禪觀已具有正知明覺,超越既有的概念,如同潛水員深入水底,如實觀察自性的本來面目。

 

正念是止觀雙運、由定力與觀力相輔相成的寧靜心識狀態,更具體來說,內觀禪的中心就是在坐禪、行禪與日常隨觀中皆提起正念,正念的禪修將提昇專注力,並自然的使心識集中且具有正念,即使是修習定禪也必須培養正念以調伏五蓋,並依此獲得安止定或三昧,而此具有正念的定力我們即稱之為正定。由觀禪的念住所培養的定力,我們可形容為帶有定力的正念,所以不論是從定禪或者觀禪入手,只是止/觀先後順序的不同而終點是一樣的。

 

培養正念是內觀智慧禪的中心,其核心價值,是以正確的心態或運用四不基本凖則來明覺觀察所緣,修禪的善巧在於:有什麼 (現象發生)就觀什麼,無論是色法的身體行動或者名法的心/意/念現象,每當查覺到名色法正在運作或消失,那就是當下的禪修所緣。正念僅是純然的觀察禪修的所緣,其訓練的技巧,就是以正確的心態來明覺所觀察的所緣,這純然的觀察是由下列三種善巧所組成:

- 首先提昇明覺的洞察力,查覺到名色法以作為當下的禪修所緣,

- 自然的提起正念,以具有正念的正確心態來觀察所緣,

- 以具有正念所伴隨升起的定力來穿透所緣,除去無明的面紗。

 

當你善用上述正念的三個技巧,即是在培養與平衡五根五力的善心識 (註2b),依據大念處經記載,此善心識可以破除因五蓋與無明所升起的不善心所,可以超越憂悲苦惱。

 

如何覺知貪瞋痴三毒或五蓋的煩惱障呢?

- 當我們渴望擁有更多好的經驗,且多多益善,或尋覓未擁有的,那就是貪。

- 對現況或正在發生的現象厭惡、拒絕且不接受,那就是瞋。

- 對現況混鈍不明、不清楚當下正在發生的剎那生㓕,那就是癡。

 

只有明覺之心才會遠離貪瞋癡,明覺來自於正念的訓練,修習時若我們感覺疲倦,代表方法上已發生錯誤,亦即在練習中沒有保持正念,每當查覺到自己已經失去正念,這種明覺洞察力本身其實就是提起正念,此時可以重複檢視自己禪修心態是否正確。

 

放下執著

放下執著是指捨離執取,而非指捨棄資產或者財富。心非常微妙,要抓就抓不到、不抓它自己就會出現,抓或執取便是貪瞋痴三毒的根源,放下的禪修技巧用於捨離三毒與五蓋。相較於正念,放下執著是更高層次的內觀技巧,學會放下執著,才能脫離纏縛而覺知當下,自由自在,八風吹不動。

 

在此引用尊者慈濟瓦禪師 (Bhante Sujiva) 於2014年義大利禪師訓練營中的開示:

『內觀是全然直接的經驗,沒有思考的空間,只有經驗的好壞不同。通常人們渴求更多好的經驗,這是貪;厭惡壞的經驗,這是瞋。禪修者需學習平等對待所有經驗而不評判。觀照之心必須保持平穩,心不為境轉,勿隨所緣起心動念、而為外境帶著走。修習正念即是培養止寂之心,建立強大的定力調伏散亂,於貪瞋束縛中得到解脫』

 

放下執著,修習正念以捨離固有的不良習氣。固有的不良習氣總渴求更多的好經驗與厭惡壞的經驗,其根植於愚癡,蒙蔽心眼,使我們未能覺知當下。學會放下這些不良習慣,空掉我們那半瓶髒水而重新注入純淨的水,學會傾聽,學會與身心交流,利用自然的力量,讓來自大自然的心識自然運作。

 

執取的反面即是放下與捨離.無貪亦無瞋,而愚癡與無明的反面即是智慧。全然的接受一切吧,就讓事物自然而然的發生,所謂"無為而為",觀照的過程是如此的單純,在坐禪時,就只是單純的觀照所緣當下的變化,別沿襲了固有的貪、瞋不良習性,而將單純的事情複雜化。

 

執取

因為內心渴求感官刺激的反應,所以貪愛升起,但貪愛不僅是渴求更多,也包含了瞋毒對苦受與相關現象的排斥。

 

在正念的修習中,計畫、思考與分析同樣是一種執取,會阻礙到觀力與智慧的升起。

請謹慎呀,法友們!套用法理的思維來解釋自己的實修與內觀經驗,也是一種執取,會將行者帶入散亂的陷阱之中。作者本身對此即有深刻教訓,並付出了好些年的代價,直到2014年9月在如來禪修中心(TMC)的禪修營才被著名的荼贊那尊者(Thuzanna  Sayadaw)  “喚醒”。

 

若我們在修習時,刻意掃瞄全身使身體特定的覺受升起,而作為觀察的所緣,真正來說也是一種執著,因為這樣的所緣其實是因為心念作意讓它發生,而不是自然的依緣起法則升起。在高階禪觀層次,禪修者應捨棄這種禪觀的方式,如同捨棄標示禪修所緣的初學技巧,轉而練習放下執著、並讓覺受自然的升起而觀其如何變化的本質,應如實的觀察其本來的面目。

 

同樣的,為了各式各樣的目的,用意念導引能量流轉或者『有為法』氣功也是一種執著,若形容執著是以貪與瞋助長無明,那麼反過來說,放下執著即是在熄滅煩惱。

 

我們有三種方式可以克服對貪瞋癡三毒的無明執著:

1.相互對治

善心與不善心所不能同時存在,經由觀力來培養五根五力的善心識,或者經由修習定力的五禪支,我們都可以依次克服五蓋所產生的不善心識。

2.石頭壓草

當我們的心識處於寧靜明覺,煩惱將被壓抑,在這裡是指我們依據觀禪或者禪定的力量來抑制煩惱的升起,如同將墊腳石壓在野草的上面,一旦墊腳石移除,那麼野草就會繼續恢復生長。

3.斬草除根

毗婆奢那的目的並非要壓抑或停止我們的念頭發生,而是當念頭升起時必須清楚明白,這即是禪修的練習。禪修者若對於心/意/念的觀禪目標抗拒則落入瞋,相反的,我們應該明覺觀察念頭的生滅過程與活動,煩惱心來自於覺照心識的起心動念,於六根門產生五蘊的執取與所有的身心活動。俗話說,在那裡跌倒就在那裏爬起,如同馬哈希尊者對於信眾所開示:煩惱在那裡升起, 就在那裡用功克服。換句話說:保持正念善攝六根,即是消除煩惱的唯一道路。


正念的運用 - 正知明覺

正知一詞由巴利文的Sampajana翻譯而來,意同清楚的覺知或者明覺,並常與正念一詞相提並論,正知明覺為生滅隨觀的第四觀智以上。 簡單來說,心為前導,即是在平日身語意等一切行為之前,清楚的覺知其背後的動機。所以基本上,正知的練習即是在日常生活中修習正念、知行合一的學以致用,不僅展現身口意合一的正語善行,而且自然地可以克服日常生活中的憂悲苦惱。

 

如果正念的力量已足夠使心識克服五蓋或者抑制三毒,此時心識於禪觀中將維持寧靜的狀態,在此種狀態下,覺照/觀察力就可以自然的擴展到日常生活之中,並觀察到身語意其實皆是由名、色法或五蘊所組成,我們將了解到『法』才是正確的生活方式。此種觀智即稱為『法住智』,『具足正知』或『預流者』,三種不同的名詞具有相同的意義,即是我們的觀智已達到了知行合一的解行並重。

 

在如實且用心的修習下,正知具有四種正念禪修的技巧,此處簡單介紹如下:

 

1.善意的動機

若正念的功夫已經成片,綿密持續,在行禪中,我們將可自然覺知到每一小幅度的腳步之前,都先有一個『去推』的念頭,這是『走』的動機以及『想去推』的心意念頭,此為來自行蘊驅策的主動行為。如同火炬之前先有火花,即在每一小幅度的腳步中,內心裏似乎都有一個細微的聲音重複說著,"推、推、推",這個例子對轉念做了最好的說明:我們可以清楚的分辨能/所的差別,分辨緣起過程中的原因與結果,所謂此有故彼有,這是確認是否達到第二觀智的條件,即是確認正念是否持續而不間斷。

 

2.如理作意

在合宜時機及埸所的適當言行,是由明理作意於所緣而產生的副產品。我們以心為前導 (註3),經由內在的身心現象轉為遵循外在現實的道德規範,不僅『轉念』而已且付諸 行動,所謂境為心轉,持戒善語正行,我們通過日常的行為模式,使身邊周遭的一切關係發生改變、和諧。

 

3.業處清明(正念於目標)
工作業處就是禪修所緣的身心現象在身內運作的範圍,同時也表示洞察力明覺敏銳的程度。每當觀智成熟、身心現象的名色法自然地擴展到全身,從身上任何一點進去、所觀的名色法都是一樣,一法見萬法。
具有正定的正知,在此階段觀禪的所緣將由一境性的一點擴展到全身,所謂從一境性的念住觀禪所緣。在此純熟的觀禪下,全身彷彿變為半透明的能量波浪流轉,而明覺的範圍亦將自然擴展,遍及坐禪與行禪每一微小動作之中,如同牽一髮而動全身,無論在坐禪或行禪,敏銳的覺知力自然能查覺名色法運轉於全身,此明覺並將自然地延伸到日常生活每一個身口意之中。

 

4.透徹、解行並重的智慧

在正知明覺層次,解行並重的內觀智慧於日常生活行住作臥四威儀中,實証身口意的名色法實相如下:

                                   ......[動機 - 行為 - 覺知]......

 

舉例而言,將手臂每次伸展和彎曲的移動作細部分割,像是被拆解粉碎,無常相從這個剎那生滅到下一個剎那,不只是伸展和彎曲,當我們拆看身體的每一個動作,剎那間,先有動機去驅動動作;再剎那間,覺知下一個將進行的動作,這是如實的實現佛法的生活方式,萬物自然的無常相在此變得如此清晰,所謂斷相續,就是所有事物是一個接一個剎那生滅,打破有常的相續觀念,如同過往經驗,無常就是被相續性的觀念所掩蓋,所以稱為無明的"有常"。此階段的觀智稱為審查遍知智,可以在日常生活方面輕易的體現出解行並重的智慧。

 

一個剎那是佛法裏最小的時間單位,是任何現象本質剎那生、住、滅的過程所需時間,我們可以想像此過程的緣起法性、如同燭火在空氣中閃爍,不斷的經歷一個個的剎那生滅,從一組法象到下一組法象,從一個剎那到下一個剎那,從一個過程到下一個過程,如同大波浪的生滅是由無數小波浪的生滅組成,再到下一個大波浪的生滅過程,同樣的,在以正念觀察此過程的修習之中,無我的本質是如此明顯,破相聚密集,無明表相是我、我的人在做這些動作,但觀禪實相是心意的心念促成這些動作發生 ,而且心意是無數剎那心識在意門升起的心路歷程,一代一代色法的法聚持續的在六根門生起而產生這些動作。

 

向來我們因為錯誤的認知與無明,將察覺動機、行為、與覺知等等名色法都當作糾合為一團的單一事件。在知行合一正知這個階段,日常行為中的明覺與洞察力,超越了一般人眼耳鼻舌身的五種感官覺知,脫胎換骨似的體証美好生活經驗,正念禪修或者毗婆奢那的目的,就是為了根本且永久性的轉變我們的五官覺受與認知經驗,此觀智稱為法住智,簡單意指我們在生活中一切經驗的全然革新。

 

結論

觀禪修習正念主要目的在提昇明覺敏銳的洞察力,依循前者為因後者為果的自然緣起法則,法隨法行,增長如法而活的內觀智慧,運用於曰常生活中止息煩惱,持戒善語正行。

在過去15年間,修習正念已經成為心理學、神經科學以及醫學上的主流。科學研究已成功發現,修習正念的心智訓練可以改變大腦的功能與結構,並對心理,大腦以及整個身體有積極的影響。目前全世界超過600家醫院成立正念診所來治療身體緊繃、壓力、心理緊張等相關疾病。並將修習正念的基礎心智技巧廣為宣導,用於放鬆緊張、降低壓力及緩和心理疾病等等。

 

現代科學已證實了歷史悠久的正念與禪觀的修習力量,這對醫生及禪修者而言,是如此重要且令人振奮的消息。緬甸比丘Eindaka禪師曾在主持休士頓一日禪的開示中,分享了他個人第一次參加緬甸仰光馬哈希禪修中心49日密集禪修的經驗。他在每天清晨4點起床並於晚上10點就寢,在這清醒期間不間斷且如實正念的修行,專注於坐,走或日常活動的所有動作行為,在後來某一天的午餐時,經由每一次手臂的彎屈與伸展,而第一次體驗了無常相,這時他因親嚐法味、不禁喜極而泣。這就是『依法而住』最真實的體現。

 

2500年前佛陀所教導的四念處,不僅是符合科學更是超越了科學。在最後,修習正念禪修的目的,即是經由體證大自然的法界實相並學會使用其力量 ,如以下的偈子所言:

 

自然實相法

諸相非相、萬事萬物本無物

僅是遷流變化的過程,法爾如是


 

註解

1)當下 - 首先需了解"剎那"定義為 一個生、住、滅的時間,是佛法上最小的時間單位,例如眨眼之間、 千萬個心識剎那已經發生。當下則為所有事情/現象正在發生、剎那生、剎那滅的傾刻,學會放下執著、才能觀到當下。

 

2a)作意所緣 - 將注意力投向所緣、也是初發心/尋禪支的運作,注意力的作意是種心念或念頭,每當發現散亂的心遠離所緣境,將心拉回所緣的作意心念,  "追"及"瞄準" 為禪師們喜歡採用的比喻。

 

2b) 五根/五力 - 跟隨善心識同時升起的五種美心所:信、精進、正念、正定、智慧。以正念為中心,如何開發及平衡五根/五力,對治貪慎痴三毒及五蓋煩惱障,其細節請參考Oliver 所寫的文章 - 禪師訓練營心得報告: 相由心生,境為心轉,刊登在美佛慧訉、2015年五月第一五六期。或到休士頓禪修中心的網站  www.houstonmeditationc.com 禪修資源參考資料。

 

3)心為前導 - 此詞源自增一阿含經,意指所有身心現象的名色法實相、無常剎那的緣生緣滅、而且名法先發生後再有色法的動作。例如,先有心意念的動機,伸手挾菜的動作才會出現,而且心意及動作成對地剎那升起及消失。這就是觀禪第二觀智的緣起関係。另外最好例子、伸手打人的中途、由於轉念而停止打人的動作。當持續性的正念、綿綿密密且功夫成片,便可實証緣起法性的第二觀智。因為時空只是相對的概念,在實相中並不存在,如過去只是未來的當下,而未來即過去的當下。故成熟的第二觀智便可體證時空互換、貫穿陰陽,知道過去未來的先知,而且開始學會如何使用大自然法界的力量。

 

4)辨別名色的第一觀智:所有身心現象的名色法實相,名色法有別的在不同時間發生、而且成對地剎那升起及消失。例如、色法的動作之後、接著心識惟一作用的覺知發生,即名法的能觀心識及所觀境的色法動作有別,當正念的觀力達到能所相隨,或以續發心的伺禪支為主的定力,皆會升起辨別名色的最初基本觀智。 第一觀智以上所有高階觀智皆具有辨別名色的觀智,只是深淺程度上的差別而已。

 

5)生滅隨觀的第四觀智 - 結合上述的第一及第二觀智,所有名色、五藴皆具三法印、緣生緣滅的緣起法性,便是正知明覺的法住智、 預流者。所有名色、五藴等自然現象皆在六根門升起,皆具三法印法性、剎那無常變化,無我大自然法則運作,內心永遠不滿足行苦的逼迫性,以及十二因緣的緣起法性生滅過程。曰常生活中的身口意三行,諸如穿個衣服、洗個碗、倒個垃圾、說句話,正知明覺的法住智完全根本改變了平常的生活體驗,進而善攝六根,煩惱在那裡升起, 就在那裏用功, 斬草除根的消除煩惱。

 

6)大自然法界的力量 - 偶爾私下跟禪師對話,禪師如此提示:"觀禪最終目的只是學會如何使用大自然法界的力量"。禪師已經在暗示:萬事萬物的根本在於心識,它不是你的心識、也不是我的心識、它本來自大自然法界的心識 (意指六根門的意根有分心識),無所不在,無所不知,別小看大自然的力量,它是無窮無遠地。體証三明六通的圓滿戒定慧三學,表示已經學會使用大自然法界的力量,圓滿波羅蜜戒行、神通的定力、如實知見的觀慧。

禪修心法的技巧

 

英文作者:張貴人/Oliver

中譯 - 吳上奎

 

正念或念住,它不是正確的念頭,而是種禪修心法的技巧,也是觀禪的中心。那麼、正念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呢?正念一詞出自於2500年前佛陀的教導,並由當時的語言巴利文SATI 翻譯而來。雖然平時大家對於提起正念一詞都是朗朗上口,但聞思所得的理論知識跟實修親證畢竟完全不同,如同單純看書學不會游泳,一般人也難以跟色盲的人說明種種顏色有甚麼不同,佛法之難傳就在於只有透過親身練習,研究並實踐,我們才能真正瞭解正念,也才能應用於生活之中。

 

常常當我們自謂具有正念的時候,其實是對於自己實際的內心狀態,並未真正的觀察與了解,若我們真正具有正念,我們將觀察到內心其實是如此的散亂掉舉與心猿意馬,所以空談無義,口頭上的正念其實僅只於表面說說,就像是身口意變成三套,這樣表面上的正念無法應用於生活之中。

 

正念的定義

當能觀之心清楚,清淨、柔軟,我們將遠離於五蓋,沒有貪瞋痴,此意識狀態我們即稱為正念的善心所。換句話說,一個提起正念的禪觀者,於日常生活中當下全然覺知一切,觀察心識的變遷,如同觀看場景迅速更迭的舞台默劇,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具體而言,正念的基礎定義就是『明覺』一詞 (Clear Awareness),全然覺知當下 (註1)。

 

正念的善心所具有下列三種特質:

  1. 清楚/澄徹:正念的觀禪如同純淨的水,所有觀察對象將變得透徹且生動明晰,並能夠深入細微的自性流轉,伴隨明覺的洞察力。此處的相反詞是妄想、遲鈍與懷疑,如同昏暗且烏雲密佈的天氣。

  2. 清淨:清淨之心是寧靜的,面對掉舉的劇烈攪動亦能平靜以對,帶有定力的功能。此處的相反詞是慌亂,是由瞋心支配的不善心所。如果我們正念專注使心寧靜如同平靜的湖水,那麼將可以體會到強大的喜樂與寧靜,並進入長時間的安止定。

  3. 柔軟:正念的第三個特質是如同棉絮與流水般柔軟,此處相反詞是緊張與僵硬,來自於三毒與五蓋。正念柔軟的特性將使我們對於所緣境的觀察變得更加敏銳。

 

正念的練習

在修習的過程中,正念是用來提昇敏銳覺知/洞察力的技巧,進而調伏散亂的心,讓心識發揮它本具無限的功能,而為己所用。在多數狀況,我們的內心並未住於當下,但起心動念其實至關重要,它決定了觀禪的結果,相由心生,境為心轉。通常我們在回憶過去與期盼未來花了過多的時間,取而代之的,必須將重心放在四不的準則,這是加強正念訓練的核心指導技巧,具有正面的效果與幫助,所謂四不基本準則即是:

 

  1. 不期待 - 只專注於禪修的當下,過去的已成定局,未來的尚未發生,流連於過去與期盼未來都將無濟於事,只有當下才是我們所能夠把握的。

  2. 不評論 - 無分別地平等對待所有的現象,不論好壞全然接納,如實觀察,專注在明覺所縁的目標,別為煩惱之心火上加油。不評論將會帶來直觀的禪修體驗,使內心深入探索各種無限的可能,此種正確的禪修方法,最終將使我們觀察到事物的實相。

  3. 不抱怨 - 抱怨是瞋,是不接受當下所發生的事情。你想避免疼痛嗎?你抱怨旁邊的人的禪修習慣嗎?貪求好經驗和排斥不好的經驗都是培育觀智的障礙。

  4. 不比較 - 禪修不是競賽或對抗賽,和別人或和自己比較都是不善巧的心態。

 

班迪達尊者簡單地定義正念為觀力,當正念有力且伴有很強的定力,一切現象都會流轉 , 流轉中伴隨流轉,如同大波浪中無數小波浪的油水分離、水乳交融的正念的練習與應用遷流,一切源於有定力的正念。

 

正念的發展過程可以簡化成下列方式:

 

                         覺照- (能所)跟隨 - 禪觀

 

正念的力量首先來自於將心念作意投向所緣境 (註2a),以此引發正念與明覺,當正念與明覺隨之繼續培育成長,此能觀之心將持續流轉,明晰且無間斷的跟隨所緣,並能清楚區分能知之心與所緣之境,然後我們或可確認毗婆奢那的禪觀已具有正知明覺,超越既有的概念,如同潛水員深入水底,如實觀察自性的本來面目。

 

正念是止觀雙運、由定力與觀力相輔相成的寧靜心識狀態,更具體來說,內觀禪的中心就是在坐禪、行禪與日常隨觀中皆提起正念,正念的禪修將提昇專注力,並自然的使心識集中且具有正念,即使是修習定禪也必須培養正念以調伏五蓋,並依此獲得安止定或三昧,而此具有正念的定力我們即稱之為正定。由觀禪的念住所培養的定力,我們可形容為帶有定力的正念,所以不論是從定禪或者觀禪入手,只是止/觀先後順序的不同而終點是一樣的。

 

培養正念是內觀智慧禪的中心,其核心價值,是以正確的心態或運用四不基本凖則來明覺觀察所緣,修禪的善巧在於:有什麼 (現象發生)就觀什麼,無論是色法的身體行動或者名法的心/意/念現象,每當查覺到名色法正在運作或消失,那就是當下的禪修所緣。正念僅是純然的觀察禪修的所緣,其訓練的技巧,就是以正確的心態來明覺所觀察的所緣,這純然的觀察是由下列三種善巧所組成:

- 首先提昇明覺的洞察力,查覺到名色法以作為當下的禪修所緣,

- 自然的提起正念,以具有正念的正確心態來觀察所緣,

- 以具有正念所伴隨升起的定力來穿透所緣,除去無明的面紗。

 

當你善用上述正念的三個技巧,即是在培養與平衡五根五力的善心識 (註2b),依據大念處經記載,此善心識可以破除因五蓋與無明所升起的不善心所,可以超越憂悲苦惱。

 

如何覺知貪瞋痴三毒或五蓋的煩惱障呢?

- 當我們渴望擁有更多好的經驗,且多多益善,或尋覓未擁有的,那就是貪。

- 對現況或正在發生的現象厭惡、拒絕且不接受,那就是瞋。

- 對現況混鈍不明、不清楚當下正在發生的剎那生㓕,那就是癡。

 

只有明覺之心才會遠離貪瞋癡,明覺來自於正念的訓練,修習時若我們感覺疲倦,代表方法上已發生錯誤,亦即在練習中沒有保持正念,每當查覺到自己已經失去正念,這種明覺洞察力本身其實就是提起正念,此時可以重複檢視自己禪修心態是否正確。

 

放下執著

放下執著是指捨離執取,而非指捨棄資產或者財富。心非常微妙,要抓就抓不到、不抓它自己就會出現,抓或執取便是貪瞋痴三毒的根源,放下的禪修技巧用於捨離三毒與五蓋。相較於正念,放下執著是更高層次的內觀技巧,學會放下執著,才能脫離纏縛而覺知當下,自由自在,八風吹不動。

 

在此引用尊者慈濟瓦禪師 (Bhante Sujiva) 於2014年義大利禪師訓練營中的開示:

『內觀是全然直接的經驗,沒有思考的空間,只有經驗的好壞不同。通常人們渴求更多好的經驗,這是貪;厭惡壞的經驗,這是瞋。禪修者需學習平等對待所有經驗而不評判。觀照之心必須保持平穩,心不為境轉,勿隨所緣起心動念、而為外境帶著走。修習正念即是培養止寂之心,建立強大的定力調伏散亂,於貪瞋束縛中得到解脫』

 

放下執著,修習正念以捨離固有的不良習氣。固有的不良習氣總渴求更多的好經驗與厭惡壞的經驗,其根植於愚癡,蒙蔽心眼,使我們未能覺知當下。學會放下這些不良習慣,空掉我們那半瓶髒水而重新注入純淨的水,學會傾聽,學會與身心交流,利用自然的力量,讓來自大自然的心識自然運作。

 

執取的反面即是放下與捨離.無貪亦無瞋,而愚癡與無明的反面即是智慧。全然的接受一切吧,就讓事物自然而然的發生,所謂"無為而為",觀照的過程是如此的單純,在坐禪時,就只是單純的觀照所緣當下的變化,別沿襲了固有的貪、瞋不良習性,而將單純的事情複雜化。

 

執取

因為內心渴求感官刺激的反應,所以貪愛升起,但貪愛不僅是渴求更多,也包含了瞋毒對苦受與相關現象的排斥。

 

在正念的修習中,計畫、思考與分析同樣是一種執取,會阻礙到觀力與智慧的升起。

請謹慎呀,法友們!套用法理的思維來解釋自己的實修與內觀經驗,也是一種執取,會將行者帶入散亂的陷阱之中。作者本身對此即有深刻教訓,並付出了好些年的代價,直到2014年9月在如來禪修中心(TMC)的禪修營才被著名的荼贊那尊者(Thuzanna  Sayadaw)  “喚醒”。

 

若我們在修習時,刻意掃瞄全身使身體特定的覺受升起,而作為觀察的所緣,真正來說也是一種執著,因為這樣的所緣其實是因為心念作意讓它發生,而不是自然的依緣起法則升起。在高階禪觀層次,禪修者應捨棄這種禪觀的方式,如同捨棄標示禪修所緣的初學技巧,轉而練習放下執著、並讓覺受自然的升起而觀其如何變化的本質,應如實的觀察其本來的面目。

 

同樣的,為了各式各樣的目的,用意念導引能量流轉或者『有為法』氣功也是一種執著,若形容執著是以貪與瞋助長無明,那麼反過來說,放下執著即是在熄滅煩惱。

 

我們有三種方式可以克服對貪瞋癡三毒的無明執著:

1.相互對治

善心與不善心所不能同時存在,經由觀力來培養五根五力的善心識,或者經由修習定力的五禪支,我們都可以依次克服五蓋所產生的不善心識。

2.石頭壓草

當我們的心識處於寧靜明覺,煩惱將被壓抑,在這裡是指我們依據觀禪或者禪定的力量來抑制煩惱的升起,如同將墊腳石壓在野草的上面,一旦墊腳石移除,那麼野草就會繼續恢復生長。

3.斬草除根

毗婆奢那的目的並非要壓抑或停止我們的念頭發生,而是當念頭升起時必須清楚明白,這即是禪修的練習。禪修者若對於心/意/念的觀禪目標抗拒則落入瞋,相反的,我們應該明覺觀察念頭的生滅過程與活動,煩惱心來自於覺照心識的起心動念,於六根門產生五蘊的執取與所有的身心活動。俗話說,在那裡跌倒就在那裏爬起,如同馬哈希尊者對於信眾所開示:煩惱在那裡升起, 就在那裡用功克服。換句話說:保持正念善攝六根,即是消除煩惱的唯一道路。


正念的運用 - 正知明覺

正知一詞由巴利文的Sampajana翻譯而來,意同清楚的覺知或者明覺,並常與正念一詞相提並論,正知明覺為生滅隨觀的第四觀智以上。 簡單來說,心為前導,即是在平日身語意等一切行為之前,清楚的覺知其背後的動機。所以基本上,正知的練習即是在日常生活中修習正念、知行合一的學以致用,不僅展現身口意合一的正語善行,而且自然地可以克服日常生活中的憂悲苦惱。

 

如果正念的力量已足夠使心識克服五蓋或者抑制三毒,此時心識於禪觀中將維持寧靜的狀態,在此種狀態下,覺照/觀察力就可以自然的擴展到日常生活之中,並觀察到身語意其實皆是由名、色法或五蘊所組成,我們將了解到『法』才是正確的生活方式。此種觀智即稱為『法住智』,『具足正知』或『預流者』,三種不同的名詞具有相同的意義,即是我們的觀智已達到了知行合一的解行並重。

 

在如實且用心的修習下,正知具有四種正念禪修的技巧,此處簡單介紹如下:

 

1.善意的動機

若正念的功夫已經成片,綿密持續,在行禪中,我們將可自然覺知到每一小幅度的腳步之前,都先有一個『去推』的念頭,這是『走』的動機以及『想去推』的心意念頭,此為來自行蘊驅策的主動行為。如同火炬之前先有火花,即在每一小幅度的腳步中,內心裏似乎都有一個細微的聲音重複說著,"推、推、推",這個例子對轉念做了最好的說明:我們可以清楚的分辨能/所的差別,分辨緣起過程中的原因與結果,所謂此有故彼有,這是確認是否達到第二觀智的條件,即是確認正念是否持續而不間斷。

 

2.如理作意

在合宜時機及埸所的適當言行,是由明理作意於所緣而產生的副產品。我們以心為前導 (註3),經由內在的身心現象轉為遵循外在現實的道德規範,不僅『轉念』而已且付諸 行動,所謂境為心轉,持戒善語正行,我們通過日常的行為模式,使身邊周遭的一切關係發生改變、和諧。

 

3.業處清明(正念於目標)
工作業處就是禪修所緣的身心現象在身內運作的範圍,同時也表示洞察力明覺敏銳的程度。每當觀智成熟、身心現象的名色法自然地擴展到全身,從身上任何一點進去、所觀的名色法都是一樣,一法見萬法。
具有正定的正知,在此階段觀禪的所緣將由一境性的一點擴展到全身,所謂從一境性的念住觀禪所緣。在此純熟的觀禪下,全身彷彿變為半透明的能量波浪流轉,而明覺的範圍亦將自然擴展,遍及坐禪與行禪每一微小動作之中,如同牽一髮而動全身,無論在坐禪或行禪,敏銳的覺知力自然能查覺名色法運轉於全身,此明覺並將自然地延伸到日常生活每一個身口意之中。

 

4.透徹、解行並重的智慧

在正知明覺層次,解行並重的內觀智慧於日常生活行住作臥四威儀中,實証身口意的名色法實相如下:

                                   ......[動機 - 行為 - 覺知]......

 

舉例而言,將手臂每次伸展和彎曲的移動作細部分割,像是被拆解粉碎,無常相從這個剎那生滅到下一個剎那,不只是伸展和彎曲,當我們拆看身體的每一個動作,剎那間,先有動機去驅動動作;再剎那間,覺知下一個將進行的動作,這是如實的實現佛法的生活方式,萬物自然的無常相在此變得如此清晰,所謂斷相續,就是所有事物是一個接一個剎那生滅,打破有常的相續觀念,如同過往經驗,無常就是被相續性的觀念所掩蓋,所以稱為無明的"有常"。此階段的觀智稱為審查遍知智,可以在日常生活方面輕易的體現出解行並重的智慧。

 

一個剎那是佛法裏最小的時間單位,是任何現象本質剎那生、住、滅的過程所需時間,我們可以想像此過程的緣起法性、如同燭火在空氣中閃爍,不斷的經歷一個個的剎那生滅,從一組法象到下一組法象,從一個剎那到下一個剎那,從一個過程到下一個過程,如同大波浪的生滅是由無數小波浪的生滅組成,再到下一個大波浪的生滅過程,同樣的,在以正念觀察此過程的修習之中,無我的本質是如此明顯,破相聚密集,無明表相是我、我的人在做這些動作,但觀禪實相是心意的心念促成這些動作發生 ,而且心意是無數剎那心識在意門升起的心路歷程,一代一代色法的法聚持續的在六根門生起而產生這些動作。

 

向來我們因為錯誤的認知與無明,將察覺動機、行為、與覺知等等名色法都當作糾合為一團的單一事件。在知行合一正知這個階段,日常行為中的明覺與洞察力,超越了一般人眼耳鼻舌身的五種感官覺知,脫胎換骨似的體証美好生活經驗,正念禪修或者毗婆奢那的目的,就是為了根本且永久性的轉變我們的五官覺受與認知經驗,此觀智稱為法住智,簡單意指我們在生活中一切經驗的全然革新。

 

結論

觀禪修習正念主要目的在提昇明覺敏銳的洞察力,依循前者為因後者為果的自然緣起法則,法隨法行,增長如法而活的內觀智慧,運用於曰常生活中止息煩惱,持戒善語正行。

在過去15年間,修習正念已經成為心理學、神經科學以及醫學上的主流。科學研究已成功發現,修習正念的心智訓練可以改變大腦的功能與結構,並對心理,大腦以及整個身體有積極的影響。目前全世界超過600家醫院成立正念診所來治療身體緊繃、壓力、心理緊張等相關疾病。並將修習正念的基礎心智技巧廣為宣導,用於放鬆緊張、降低壓力及緩和心理疾病等等。

 

現代科學已證實了歷史悠久的正念與禪觀的修習力量,這對醫生及禪修者而言,是如此重要且令人振奮的消息。緬甸比丘Eindaka禪師曾在主持休士頓一日禪的開示中,分享了他個人第一次參加緬甸仰光馬哈希禪修中心49日密集禪修的經驗。他在每天清晨4點起床並於晚上10點就寢,在這清醒期間不間斷且如實正念的修行,專注於坐,走或日常活動的所有動作行為,在後來某一天的午餐時,經由每一次手臂的彎屈與伸展,而第一次體驗了無常相,這時他因親嚐法味、不禁喜極而泣。這就是『依法而住』最真實的體現。

 

2500年前佛陀所教導的四念處,不僅是符合科學更是超越了科學。在最後,修習正念禪修的目的,即是經由體證大自然的法界實相並學會使用其力量 ,如以下的偈子所言:

 

自然實相法

諸相非相、萬事萬物本無物

僅是遷流變化的過程,法爾如是


 

註解

1)當下 - 首先需了解"剎那"定義為 一個生、住、滅的時間,是佛法上最小的時間單位,例如眨眼之間、 千萬個心識剎那已經發生。當下則為所有事情/現象正在發生、剎那生、剎那滅的傾刻,學會放下執著、才能觀到當下。

 

2a)作意所緣 - 將注意力投向所緣、也是初發心/尋禪支的運作,注意力的作意是種心念或念頭,每當發現散亂的心遠離所緣境,將心拉回所緣的作意心念,  "追"及"瞄準" 為禪師們喜歡採用的比喻。

 

2b) 五根/五力 - 跟隨善心識同時升起的五種美心所:信、精進、正念、正定、智慧。以正念為中心,如何開發及平衡五根/五力,對治貪慎痴三毒及五蓋煩惱障,其細節請參考Oliver 所寫的文章 - 禪師訓練營心得報告: 相由心生,境為心轉,刊登在美佛慧訉、2015年五月第一五六期。或到休士頓禪修中心的網站  www.houstonmeditationc.com 禪修資源參考資料。

 

3)心為前導 - 此詞源自增一阿含經,意指所有身心現象的名色法實相、無常剎那的緣生緣滅、而且名法先發生後再有色法的動作。例如,先有心意念的動機,伸手挾菜的動作才會出現,而且心意及動作成對地剎那升起及消失。這就是觀禪第二觀智的緣起関係。另外最好例子、伸手打人的中途、由於轉念而停止打人的動作。當持續性的正念、綿綿密密且功夫成片,便可實証緣起法性的第二觀智。因為時空只是相對的概念,在實相中並不存在,如過去只是未來的當下,而未來即過去的當下。故成熟的第二觀智便可體證時空互換、貫穿陰陽,知道過去未來的先知,而且開始學會如何使用大自然法界的力量。

 

4)辨別名色的第一觀智:所有身心現象的名色法實相,名色法有別的在不同時間發生、而且成對地剎那升起及消失。例如、色法的動作之後、接著心識惟一作用的覺知發生,即名法的能觀心識及所觀境的色法動作有別,當正念的觀力達到能所相隨,或以續發心的伺禪支為主的定力,皆會升起辨別名色的最初基本觀智。 第一觀智以上所有高階觀智皆具有辨別名色的觀智,只是深淺程度上的差別而已。

 

5)生滅隨觀的第四觀智 - 結合上述的第一及第二觀智,所有名色、五藴皆具三法印、緣生緣滅的緣起法性,便是正知明覺的法住智、 預流者。所有名色、五藴等自然現象皆在六根門升起,皆具三法印法性、剎那無常變化,無我大自然法則運作,內心永遠不滿足行苦的逼迫性,以及十二因緣的緣起法性生滅過程。曰常生活中的身口意三行,諸如穿個衣服、洗個碗、倒個垃圾、說句話,正知明覺的法住智完全根本改變了平常的生活體驗,進而善攝六根,煩惱在那裡升起, 就在那裏用功, 斬草除根的消除煩惱。

 

6)大自然法界的力量 - 偶爾私下跟禪師對話,禪師如此提示:"觀禪最終目的只是學會如何使用大自然法界的力量"。禪師已經在暗示:萬事萬物的根本在於心識,它不是你的心識、也不是我的心識、它本來自大自然法界的心識 (意指六根門的意根有分心識),無所不在,無所不知,別小看大自然的力量,它是無窮無遠地。體証三明六通的圓滿戒定慧三學,表示已經學會使用大自然法界的力量,圓滿波羅蜜戒行、神通的定力、如實知見的觀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