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火山止息

內觀禪入門

正確的修行態度


感謝

本書編譯自以下兩本英文禪修書籍:

(一) 火山的熄滅--內觀禪介紹。作者: 馬來西亞蘇吉瓦禪師。

(二) 正確的修行態度-- 作者:緬甸史歐明禪師(已故) 英譯:烏德旃尼亞。

如果缺少葉文可居士的中譯與本源法師的校對,本​​書將無法付梓。 「休斯敦禪修中心」為紀念好友陳美蘭同修,慷慨捐獻本書出版,希望藉由這份努力的功德,使陳美蘭同修早日到達涅槃。

Sabbadanam dhammadanam jinati

法布施遠勝於其他一切布施

出版者:「美國休斯敦禪修中心」

12989 Bellaire Blvd. Suite 16B

Houston, Texas 77072

USA Email hmc281@sbcglobal.net 第一版參千本(2007年)


目錄

 

前 言 3

第一章火山5

第二章心的魔術12

第三章主要的掌控力量16

正念的益處– 完全不同的世界17

把握主要的掌控法21

經行 22

(請參考附圖A有關各種經行階段) 26

靜坐(或坐禪) 28

(請參考附圖B有關各種靜坐姿勢) 30

觀照每日的行動36

第四章觀與止39

後續的建議42

第五章如流水般的修行道路44



前 言

內觀(Insight Meditation)或智慧禪

  這個深奧的題目,不易用簡單的言語來說清。但是,我們必須嘗試闡釋它。多年來,我教導內觀禪修,一直感覺缺乏一本入門小冊給沒有佛學基礎的人。許多介紹書籍充滿古印度術語,而這些術語根本無法找到同義的英語詞彙。

  因此,我嘗試書寫一本容易閱讀與理解的讀物。

  甚至在這本小冊中,我運用一些英語詞彙,譬如“緣起”(conditioned)與“苦”(suffering),這些字眼從佛教的觀點,都需要特別的解釋。

  這本書提供給想要踏出第一步的人,一些如何禪修的觀念。甚至對於那些已經參加過禪修營的人,這些禪修指示也必需重覆好幾遍,他們才能正確的修練。如欲深入明了靜坐方法與觀念,最好請教禪修老師。

  試看你們能有多少心得。如果你閱讀完畢,想進一步修練內觀,那麼我就成功了。

蘇吉瓦(Sujiva) 法師於馬來西亞


第一章 火山

  我相信偉大的印度聖人如果居住在有火山的地方,他在教導中,一定會援引火山為例,正如他以巍峨雪頂的喜瑪拉雅山來做譬喻一般。

  直到近日,我才有機會目睹在地心沸騰的驚人火山噴口。原先,我只能從地理雜誌與電視上看見它。我在印尼之旅探訪的火山口並非最壯觀的,但是他們已足夠讓我了解到,那些畢生致力研究火山活動的人,也許不只是為了人類的安危而已。

  我們在生活中,對周遭的許多事物,都十分地漠然與渾然不覺。當我親眼目睹火山口,我感到震撼,立刻覺知我們所立足的地球,它是多麼的不穩定!我在馬來西亞的住處,正位於火山地帶的邊緣之外,偶爾發生一些顫動。但是,地震和火山爆發,通常被認為不會在我們的地方發生。住在斜坡上的 人們,應該多作提防。但事實不然,因為人們通常寧願學習鴕鳥,裝聾作啞,不願正視危險。雖然發布 了警告,依舊有傷亡事故。肥沃的土壤保證豐收,因此人們逐漸眷戀自己的家園,土地,生命和情感, 很快地變得難分難解。

  導遊告訴我們,火山分許多種類:活火山,睡火山,和死火山。活火山是活躍的,它的火山口還在噴氣。雖然現代科學具備偵測儀器,也只能做某種程度的預警,火山隨時都會爆發。

  睡火山是靜止蟄伏的,因為它們有一段時間沒有任何活動。但是一旦因緣具足,它們還是會“清醒”。菲律賓的「皮那土玻」火山於一九九一年爆發,在此之前,它沉睡了約六百年!

  當我們進一步肯定火山已經熄滅,這些昔日活躍的山,如今被宣判死亡。然而,我們永遠無法百分之百的確定,除非我們知道地表下面的究竟。

  試想一下,當滾燙的岩漿如瀑布般衝下陡峭的斜坡,燒盡沿途所有的一切,然而致命的是其他東西,譬如湧流的焦熱碎片。人類很容易被滅亡也很容易被打擊受苦,然而,大自然是鐵面無私的。當火山爆發,每個人只有“各自逃命”!

  印尼的「爪哇」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區,「坦玻拉」與「克羅卡濤」兩座火山曾經帶來最大的災害,奪去數千人的性命,更不必提財產與其他的虧損!

  人類同樣可以被視為以上三個種類: 活火山,睡火山,和死火山。

  當你發怒,充滿淫欲,或陷入幻覺時,你的火山正在爆發。

  你對自己及周遭會產生恐懼,你可能喪失一些生命中寶貴的東西。

  雖然,它可能不會致命,但它可能比火山爆發造成的災害更大。

  就以日本「廣島」與「長崎」被投擲原子彈的情況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人殺戮幾百萬的中國人民。人類彼此自相殘殺,其嚴重程度比自然災害更巨大。

  因此,容我再補充一點,爆發可分三個種類:輕度,嚴重,和毀滅。

輕度的爆發造成少量的破壞,譬如財物與“顏面”的損失。

嚴重的爆發造成更永久的損失,譬如肢體的殘缺,與親人永遠分離,甚至失去自己的生命。

毀滅的爆發造成大規模的戰爭、大屠殺,以及其他難以想像的苦難形式。

  你可能在許多輕微的爆發中倖存,但是一次嚴重的爆發,足以使許多人喪失重心。我只是希望儘管情況惡劣,這種不幸不會降臨你們身上,但是悲劇終究會發生。你深入觀察自己的內心,你將明白我說的意義。看看所有在你身邊行走的火山,以及世界的不穩定性,你將確信這個道理。

  每個人的血脈中都深藏著貪婪、仇恨,和迷惑的火燄。

一座蟄伏的火山,可能沉睡幾個世紀,

但是這些染污煩惱每天都噴吐出髒物。

  這些火燄如何被平息?

  這個答案與問題發源地在相同的地方,它隱藏在地底,那裡有火熱的岩漿,也有清新的流泉, 它就是心(Mind),是正念(mindfulness)的清泉!

  我在印尼的「婆羅浮屠塔」小憩片刻,這是世界最大的佛塔。我看見遠方的「米拉比」火山, 它噴出的濃煙與雲霧混雜。印尼的「婆羅浮屠」有時被稱為佛陀山,它可能就是從火山得到的靈感。

  當我觀賞佛陀莊嚴的塑像,祂安詳地端坐,結出各種手印。讓我想起,這是一座真正的死火山,污染的火燄早已滅絕。

  能夠成為這張像徵和平的畫面的一部分,這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

 


第二章 心的魔術

  魔術大致分為兩類:白法與黑法。它與膚色無關,而是心境。

  當人被幻覺蒙蔽,看不清真相,這是一種黑暗的處境。

  譬如,一個憤怒的人,健忘他人的善意。

  同樣地,一個充滿慾望的人,看不見欲求之物的缺點。

  這種心態,你也知道,將導致不幸。

  另一方面,我們用明亮或白色,來形容純淨清明的心境。

  當你保持正念,心境平和,可以體驗到心的清新與光明。

  我們不難了解,為何快樂對有些人是如影隨形,永不分離。

  心確實是魔術師的盒子,從心發出超越我們所能理解的東西。

  它好比電視機,計算機,晶體管收音機等,一切融合為一。

  當這一切井然有序,你可以盡情遊樂。

  但是如果你失控,地獄之門就大開了!

  你可能熟悉現代兒童玩耍的電子遊戲,它將你放置在各種各樣的情況下:包括世界長途大賽車;與外星人爭戰拯救危難中的美女;你甚至可以選擇交通工具、致命武器,以及自己的身份。

  遊戲的主題是,克服一切障礙,擊落所有外星船,累積最高分數。

  然而,如果你不是計算機神童之一,不曾日以繼夜用敏捷的手指敲打計算機,那麼,你好像命中註定是失敗者。

  但是,不必擔心,一切只是遊戲。

  你只要稍加練習,就能夠掌握技巧。

  同時,不久就有立體電子遊戲了。

  人生正是如此,心念創造出各種情況。

但是,難處在於當你疲倦時,你不能將它關掉。

  你能視癌症為一個好玩的遊戲嗎?

  同樣地,精神分裂或神經病也不好玩。

  即使自殺,也解決不了問題。

  據說,心將把你帶到更可怕的噩夢中。你或許會問:這件事是如何發生的?

  心是多種力量的複合,有些人或許稱它為"能量"。

  試著去安靜的坐著,觀察自己的意念,你將看見它的動向。

  它不眠不休地嘗試創造新的情況,不管情況真實與否,並且對他們起反應。

  很不幸,許多人不曾善加檢視這種心念的運作。

  因此,他們面臨無窮無盡的問題。其實,所有的力量、答案以及喜樂的泉源,都在心中。

  雖然這整件事有點複雜,但也不算太困難。

  但只要對一些修心重點有效提示,要運用這個魔術盒並不困難。


第三章 主要的掌控力量

  心的主要掌控機能是正念(mindfulness)。你可記得當自己平靜沉著的時刻?它帶來光明與清 晰的覺知。當你充滿驚慌或陷入迷惑,你處於完全相反的狀態。

  因此,當你保持正念,你可以做好每一件事,不論是開車、煮飯、參加考試。但是,這種潛能不如信心與定根/定力那樣被認知,因此不曾得到強調。如果我們能夠培養出非常強大、持久、清晰的正念,我們的人生即使不能充滿狂喜,至少也將平穩順利。

正念的益處 – 完全不同的世界

  有時,人們說,神智健全與精神錯亂之間,只有一線之隔。譬如,瘋狂的天才已經接近瘋子。因此,科學怪物與最後終結者都被創造出來。無論如何,只要是炸彈都是不好的。但是,不論一線之隔多麼細,它還是一條線。即使它很粗,如果你頭腦不清,你還是會錯過它。

  正念其實就是這條線,當你失去正念,譬如你大發雷霆,你與瘋子完全一樣,只是程度上的差異。如果你長時間喪失正念,你絕對是發瘋了。因此,如果你不想發瘋,請緊握住可愛的正念。因為正 念的反面,就是人間地獄。神智的健全確實在一線之間,人非常容易被摧毀;把一個人幽禁幾天或幾週,不與外界聯繫,他就要進精神病院了。

  如果你經常禪修(或修行),你還有一些能力對抗,最後甚至比別人神智更健全;但是他人可能還是喊你瘋子,因為你與眾不同。我記得有位朋友被人視為瘋狂,因為他參加密集禪修後,不像從前那麼亢奮與暴躁,而這些人只喜歡看見他被激怒。這些人照理講還是經常禪修的人,你能夠想像為何會是這樣嗎?到底是誰瘋了?但是,如果你時刻保持正念,你將確信自己的頭腦清晰,思想合理。那些人 才是混淆不清的。

  倘若保持正念就沒有貪、嗔與癡等內心的煩惱,那麼,這就是快樂與痛苦的分界線。我們了解嗔與痴是苦,但是貪看來卻不苦,尤其當它與樂相伴的時刻,因為樂將遮掩心的真正狀態。當樂被拿去 ,還剩下什麼?只有無盡的貪求與頑強的執取,它正如一個飢餓的人。因此,如果你想得到真正的快樂,那麼,請尋求來自純淨與正念的平靜心。

  這種快樂源於高貴的情操,能帶來真正的滿足。感官的快樂無法與它相比,而且只要你願意修練,這種快樂唾手可得,你不需要付一分錢就能得到它。

  正念也是決定生死的因素,許多不經心的錯誤和失察導致死亡,或是從樓梯或梯架滑落,或在路上跌倒。每天都有人死於交通事故,還有人觸電,甚至吃東西不小心被噎死,不但自己喪命,同時使他人死亡。然而,死後是怎樣呢?如果你臨死時保持正念,你可能得到美好的來生。否則,你可能落入 地獄。佛教徒相信業力(karma)因果報應的法則;正念是善業的因,煩惱是不善業的因。人在一生中所做的一切,同時會儲藏在

你的業力,它將決定你的來世,或上天堂,或下地獄。

  最後,但並非份量最輕的一點,涅槃或輪迴也取決於正念。在八正道中,道德(戒),定力與智慧的完成,都在於建立正念。缺少了正念,甚至道德的根本都喪失了。最終,圓滿的洞見(或是內觀智慧的開展至開悟)就是極堅強銳利的正念,它穿透濃厚的無明,獲得永久的平靜,也就是涅槃。因此,請你盡量保持正念,脫離痛苦的生死輪迴。

把握主要的掌控法

  現在,我希望你們已了解保持正念是多麼重要。你也許有興趣知道如何培養正念,獲得這一切改變。重點在於擴展正念的明覺,直到它變成習慣,並且持續下去,然後應用到比較特殊的目的,譬如獲得內觀智與技巧。

  首先,讓我給予一些絕對有幫助的建議。這是你可以嘗試的簡單練習,它們分為三小類:

* 經行(或行禪)

* 靜坐(或坐禪)

* 觀照日常生活一舉一動

經行

  你能想像有多少事與走路產生關聯?你走進辦公室,散步運動,旅行,走向晚餐桌,放鬆自己,還有其他許多美好或難以啟齒的事情。

  但是,當你於破曉時分,在一個寧靜的沙灘上散步,與走在去看牙醫的路上,你的感受與想法一定十分不同。這一切都取決於你的心境。我必須提醒你,這種心境將決定你的未來與命運。如果你心不在焉的走路,你可能會進醫院,或一命嗚呼。當然,許多人如今以車代步,現代科技提供更快的速度,我們必須加強正念來保障安全。以下是幾項經行時的提示:

* 為學習經行時保持正念,你必須尋找一個安靜的場所,至少大約三十呎的距離,最好是一條平直乾淨的道路,四周無人凝視你的行動。如果找不到這種環境,有個十步距離的區域也可了。

* 首先,你必須清楚覺知自己的站姿。這不是一種觀想,而是如實感受自己的身體,它的緊張、堅實,以及可能些微的擺動。你要確定自己保持挺直且放鬆的姿勢,你將雙手合攏或握住,這可以幫助保持鎮定。你也許閉上眼,內心保持自由、平靜、輕鬆、快樂。學習放下所有的問題與思慮,它不值得你晝夜思索,讓你的心休息,你只需要活在當下並保持覺知。

* 等到你的心平靜穩定後,就開始經行。將注意力放在移動的那隻腳,小腿以下的部分,雙眼睜開,以一種最舒適與輕鬆的速度自由行走。為幫助你將注意力集中足部,你可以在心裡說"右,左",或說" 走,走",或說自己覺得較好的字眼。請記住,不要思惟,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一刻。

* 當你將要轉身時,覺知轉身的動作。

* 每當你的注意力隨著念頭走時,你必須喚回覺知,標註"思惟,思惟",然後回到腳步。如果你感到緊張或無聊,你必須再度停止行走,如同前述,帶回覺知。當你立定時,留心標註“緊張”或“無聊”,然後再開始經行。

* 我建議你們,以一種心能夠追得上腳部覺受的速度經行,一旦心能夠趕上,身心(即能觀的心及所觀的覺受)將順利配合,開展如流水般地流轉,變化(它就能順暢的觀察)。然後暫時維持這種速度 。

* 當你感到比較平靜,或是有點疲倦,你可以放緩腳步,同時更加放鬆身心。那些以這種方式加深定力的人,他們可以行走一小時或更長久,卻感覺只有一分鐘。他們覺得輕飄飄的,彷彿走在雲端,最後,人將充滿法喜!

* 然而,還有一件事必須注意,當你感覺非常放鬆時,保持你的心對腳步的敏銳覺知力,對所升起的覺受試著經由感官意識的覺知(sense);或第六感的直覺(feel)試著去感覺隨之生起的覺受:壓力, 推與拉的力量,輕或重,以及腳底與地面的接觸。

* 為幫助初學者得到更清楚的認識,老師們設計一種方法,將每個步伐分解為二到六個步驟。雖然,三個步驟對大部分的人就足夠了,但只有當禪修者程度夠時,這些步驟可以逐漸的增加。

* 在一個密集禪修或正式禪修訓練時,標準程序的經行是一小時,它分為三段,剛開始二十分鐘是第一段經行,接下來二十分鐘是第二段經行,剩餘二十分鐘是第三段經行,總共一小時(快走,中走, 慢走等三段)。

* 這背後的原理,是透過放慢動作以及更透徹的觀察,讓心慢慢地有更加專注的覺知。最適當的行走速度,就是最能激發正念的那個種類。

* 以下是六種經行的不同階段

1. 右/左

2. 提起,落地

3. 提起,推進,落地

4. 舉起(腳跟),提高,推進,落地

5. 舉起,提高,推進,放低(放下),落地

6. 舉起,提高,推進,放低,著地(踐踏),落地(壓迫)

(請參考 附圖A有關各種經行階段)


* 每一段落的步行,如果仔細觀察,你將體會到隨之而起的身體覺受或力量。你可以實際經驗它, 當你步行時,好像有一股壓力,推力,或堅實感的擴散。

* 說得更完整一些,每次在行禪前的起心動念,以及停止,轉身的意向,皆必需以正念關照著。

* 如果你能做到這些,你可以真正達到一個階段,你完全忘掉自我,只剩下對觀察目標的持續覺知,如水波式的流轉,變化。這時,你已開始一種內觀智慧的旅程,一條了解自我本質與本來面目的修行道路。痛苦的根源問題,我們因無明而與實相產生的所有衝突,終於得到解決。

靜坐(或坐禪)

  經行的原則,同樣可以運用在靜坐。但是,基本觀察對像或所緣境並不相同。這些是什麼原則 呢?

  正念觀照的三個步驟的原則

1. 保持正念

2. 專注的跟隨或註意所觀照的對象

3. 以不經思惟,超越觀念的方式察看觀照對象的本質

  在此,“本質”是指覺受的變化過程,它構成我們所觀照的事物。

  當你在經行,你專心跟隨自己的腳步,並觀察構成腳步的覺受變化過程。靜坐時,你利用呼吸時腹部起落的覺受。然而,有些人則利用鼻尖呼吸的覺受。

* 通常,禪修者是盤腿而坐,背脊挺直,眼睛閉起。那些膝蓋僵硬者,可以坐在椅子上面。請勿靠背,因為這種姿勢對保持覺知沒有幫助。然而,如果你打算徹底放鬆入睡,這種姿勢卻很有效果,那麼你乾脆躺下來吧。

(請參考 附圖B有關各種靜坐姿勢)


* 正常的呼吸,同時正念地把注意力放在腹部起落所升起身體覺受的流轉,變化。

* 隨同每個起落的動作,心裡說“升起(起)”與“降落(落)”。 (有的人翻譯成“起”, “伏”)

* 為幫助初學者感受每個動作,你可以將手輕放在這個部位,直​​到你已經熟悉這個觀照對象。

* 當你的心開始轉移到其他東西,譬如,意念、聲音、癢,諸如此類;一旦你覺察到這種現象,立刻喚回自己的覺知,並且在心裡標記:“思惟”、“聽見”,等等。然後,再回到原先觀照的對象。

* 你在這種過程中,將發現心是非常難以捉摸與掌握不住的。但是,你至少開始更了解自己,並且加以對治。

* 經過修練,你的心將減少散亂,並且停留在升起與降落的動作。接下來,你可以開始做全面性的觀察。剛開始,你只能認知升起與降落的動作,如果你努力修練,將注意到更多東西。這些動作,不時有很大的改變,它或長或短,或快或慢,或平順,抽搐的震動,諸如此類。即使是升起的動作中,都有各式各樣的覺受在升起與消失(或生滅),最終,它只是心念與所觀照對象的持續流轉,變化過程而已。

* 最後,通常是疼痛讓你放棄坐姿。如果疼痛不嚴重,不要理睬它。但是,如果痛感很明顯,並且拉走你的注意力,那麼,你必須視它為觀照的主要對象。

* 這項目的,是用它來訓練正念(在這種情況下,同時也修練耐心)。正念觀照的三個原則在此也要經得起考驗。你首先必須以正念觀察痛感,接下來觀察一段時間,不要被它煩擾,如果你能做到,你將深入觀察痛的本質。不論它是僵硬,熱,還是麻木,它也可能是拉扯,扭曲,或是刺痛,這些感覺的種類超過你的想像,它也非常有趣。

  其次,你開始發現痛的過程,它如何升起,改變,分裂而消失(滅),透過對痛的觀察,你對自己的本質,將有更深的了解。痛感是因人而異,當你無法再忍受下去,就可以起坐了。

(參考附圖C的流程表)


觀照每日的行動

  首先需要學習的事情之一,就是正念本身。我們讀過也聽過,現在要透過直接經驗來了解它。這不僅是知道一件事,而是以一種清晰穩定的心來了解它。如此,你就不會有錯。同時,你不能有任何的執著、憤怒、痴、昏沉、掉舉、疑惑、嫉妒,諸如此類。一旦你能界定正念,並不難喚起,這只是意誌上的問題。能夠隨時保持正念是多麼美好的事情!但是,在你能夠做到之前,你必須清楚辨認保持正念與失去正念的狀態,接下來,你需要繼續不斷的修練。

  從一種角度,保持正念好比一趟旅程。你騎著腳踏車,走在顛簸的路上,並橫越奔騰的河流。你需要注意路況,保持腳踏車的平衡,並且努力踩踏。你需要經歷不少考驗,才能駕輕就熟。同樣地, 在人生或禪修中,你需要有經驗來應對所遭遇的各種情況與事物。當你遇見特別困難的事時,你可能陷入困境一段時間,直到學會克服它。痛就是一個例子,它也是一種人生中無法逃避的特性。

  一旦你能夠了解正念的意義,接下來就是維護正念,及持續的正念是什麼情況,那麼你就可以盡己所能地不斷覺知自己所有的行動。從你醒來的一刻開始,你正念地察覺睜開眼睛。同樣地,當你起床時,梳洗,吃,喝等,直到一日結束,你再度上床入睡,你持續地保持覺知。

  譬如,當你吃東西時,你必須對每個步驟都保持正念。首先,吃東西的動機(心意),然後看見食物,將手伸出,舀取食物,送入口中,張開嘴巴,咀嚼,咬,吞,以及其他所有步驟。在密集禪修中,你可以放慢動作,幫助自己盡量保持覺知。事實上,人對周遭的環境可能不太注意。最後,當你經行或靜坐時,剩下的只是一連串流轉變化的過程。

  然而,我們在家或工作時,無法如此專注的修練正念。通常,人只能保持一般程度的專注力。只有當你有空時,你的正念才可能恢復到正式修練時的那種專注力。


第四章 觀與止

  其次,你必須能夠分辨止與正念。它將決定你修行的方向,不論你是在修止還是在修觀的道路上。

  大部份的靜坐方法都是強調止,修止是將心專注在一點或一樣事物。因此,止的力量增強後, 人可以達到非常安寧的境界,甚至獲得神通。這不正是許多人所希望成就的嗎?難怪大部份人都朝這個 方向努力。

  對佛教徒而言,雖然這個方法能夠將苦惱減輕一段時間,卻無法完全消除一切苦惱。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在於“內觀”,它使我們了解世界的真正本質,超越觀念。簡言之,一切組成這個世界的心理與物質現象過程(PROCESS),其實都是無常,不圓滿,無我的。當我們看見這點,就能與它分離, 並皈依不生不滅的境界,這就是涅槃,一種絕對真相的永恆寧靜。人如不覺悟生滅現象的苦相,被執著所主宰,因此解脫是不可能的。

  為培養內觀,我們主要需要保持正念,止變成次要的東西,是另一項必要的因素。

  為分別止與正念,列述它們的特性如下:

* 止就是把心專注在對像上,你好像緊握住一樣東西不放,又像是凝視電視熒幕無法與它分開。

* 然而,正念就像是對熒幕上放映的內容做仔細的觀察。

  換句話說,止將你的心釘在一個對像上,正念仔細透徹的審察它。如實知見事物的本質,你就培養出內觀的智慧。

  從這點,我們得到結論,止的發生並非一定需要正念,但是當正念存在時,其間一定有某種程度的止。

  通常,當我們修止,雖然主要的目標是專注,但是也需要正念的輔助。但是,這裡的正念不像能成就內觀時那樣地透徹。而且它觀照的對像不同,也就是說,修止時觀照所緣祇是一個觀念。

  如果你的目標是向內觀察,發現自己真正的本質,那麼,重點一定要放在仔細的觀察上。你就像科學家,對事物做細密的觀察,一旦觀察足夠,你就得到充滿細節的整體畫面。這時,正念已經轉化 為內觀智慧。因此,當你內觀時,你將注意力集中在事物上,譬如腹部的升起與降落,坐與接觸,疼痛,思惟,右腳與左腳,諸如此類。不久,你將發現一切(包括這個觀察的心),都只是一種變化過程, 它非常迅速的升起(剎那生)然後消逝(剎那滅)。

  這時,修行人覺悟一切過程都是變化的(無常),它超越個人的控制,它是不圓滿的。在內觀中,這也代表放下對假我的執著,回到原來的本質。

  “我見”之消除乃至高之福祉。 --自說經(巴利文經典的名稱)

後續的建議

  歡迎你來到我最喜愛的世界,這個世界裡空無一人,只有心理與物質剎那不息的變化過程。這是我發現最有意義的事,這是生命最真實的意義!當你真正覺悟這些事情,將不再有空間容納執著、憤怒、幻覺,以及其他負面的質量。當你真切覺察到這些東西,你再也無法容納它們,你活得寧靜有意義,找到內觀的最終旅程,與絕對的真理。

  遺憾的是,按照這本小冊子的意圖,我只能簡略介紹內觀與基本修練,其後絕對還有更多必須採取的步驟,你最好親近有經驗並能給你適當建議的善知識。當然,你最好參加有資歷的老師指導的完整課程,不論是參加部分的課程或密集閉關。

  如果你敢用這本小冊的基本知識開始修練,我必須再強調一二件事。

  首先,這些簡單的教導,只適用那些沒有嚴重心理問題的人士,如果你正在服藥或治療心理方面的問題,我必須進一步強調,這本小冊內容不夠充足,你們需要尋找一位合格的老師。

  其次,如果一個人的定力逐漸增強,他可能會經歷各種事情,或是喜悅的感覺,看到境界(景象),聽見聲音,甚至感到恐懼。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對它們保持正念,不出一分鐘,它們終會淡去並消逝。如果它們不消失,不要執著或驚恐,如果情況愈來愈嚴重,你就睜開眼睛站起來。如果你靜坐半小時,內心愈來愈不安寧,你也可以站起來。當你被諸多問題或未解決的事件所壓迫,這種情況就會發生。你可以用快走代替靜坐,原則是保持正念。如果你的正念沒有增進,反而降低,其中一定有差錯了。

  最後一點,但不是份量最輕的一點,請把握機會參加內觀的密集課程或閉關。如果你能參加一個十天禪修,你所得到的進步與了解,將勝過你在一年內每天單獨的修練。


第五章 如流水般的修行道路

  我們對水這種元素都相當熟悉,尤其生活在熱帶的人們,即使碰觸到水都使他們感到刺激。水在自然界,純淨的原始形態更令人感到興奮,水元素與宇宙運行的特質,最相似之處,就是它會“流動” 。在本質上,水從未來流到現在然後過去,每個事件就像一個波浪,這些浪頭可能很強大,我們是沉溺還是游泳,將取決於好幾件事。那些沉醉在感官享樂中的人,就像是被洪水襲捲,他們起初可能以為自己很幸福,但是具有智慧與遠見的人,卻持另一種看法。

  我們必須保持正念,才能免於沉溺,不至於滅頂,並且努力到達更安全的海岸。如果我們培養出充足的正念,我們就像坐在船中,乘著浪頭,前往涅槃,涅槃被描述為安全島。

  內觀過程的本身,是由許多流轉過程組合而成的,首先我們保持正念,使自己不至於沉溺,接下來修練變成一趟發現的旅程。我們仔細檢驗自己遭遇的所有事件,我們的心就像一具顯微鏡,看得愈來愈清楚,我們發現長久被誤解的生命奧秘。隨著每個覺悟,我們愈來愈接近每個浪頭破滅與終止的地方,這就是絕對的真相,痛苦的徹底結束。難道這不正是人類生存的最崇高目標?這種美好的智慧不應該被延緩,請跳上正念的船!

 

結緣處(Free Distrubution):

 

美國、加拿大(USA, Cananda)

Houston Meditation Center (「美國休斯敦禪修中心」)

12989 Bellaire Blvd. Suite 16B

Houston, Texas 77072

USA

E-mail: hmc281@sbcglobal.net

台灣

A. 70101台南市大學路一號

成大醫學院生化所劉信男先生 lsn46@mail.ncku.edu.tw

B. (助印): 60652嘉義縣中埔鄉同仁村柚仔宅50之6號

郵撥:31497093法雨道場; dhamma.rain@msa.hinet.net

香港

佛哲書舍

香港九龍旺角洗衣街 241號地下

電話:23918143

Buddhist Philosophy Bookshop

G/F., 241 Sai Yee Street, Mong Kok, Kowloon, Hong Kong.

Tel: 23918143

馬來西亞

Malacca Buddhasassananuggaha

795k Jln Kerjasama Bkt Bruang,

Kota Melaka, Melaka State, Malaysia

Mr. Ong, Tiow Eng (tiowengong@yahoo.com)

+6062325346

※※※ 本書版權屬十方法界,歡迎複製流傳※※※

※※※ 法義尊貴,請勿商品化流通! ※※※

※※※ 若有意助印,請與各結緣處聯絡※※※

願我們一起分享法施的功德、

願一切眾生受利樂、

願正法久住。

佛歷 2551年(Jan.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