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色無常 初次參加禪修營心得報告

觀色無常  

初次參加禪修營心得報告

Oliver Chang (張貴人)

 

「無論從身上任何一點入觀,所觀到的全身的四大自然現像都是相同的」,禪師特別強調:「在觀察目標時,不要有上下左右和任何名相的觀念,要訓練超越觀念的現觀。」

《雜阿含》第一經等,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觀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禪修緣起

由於前年底參加Sujiva禪師在美國指導的一個「四念處禪七」,得有機會被接受參加他去年四月在義大利北部山林的「自修禪修營」,本以為這是一個很辛苦的禪修,沒想到卻在一個世外桃園的山上,度過一生中最愉快,最豐收的假期。

Sujiva禪師教導的四念處內觀智慧禪,開始從身觀念處著手,坐禪、行禪交錯各一小時,所選擇的業處為身受(physical sensation)。方法運用正確的話,將從身受的過程中(process of sensation)先觀到身心自然現象的四大變化,待入剎那定之後,就可以觀到深細的色法生滅(arising and disappearing)。身心的四大變化特徵稱為「自相(characteristic)」,是較粗的色法表面現象,而深細的色法生滅稱為「共相(universal law)」,是產生身心現象的自然定律,身心現象粗看如波浪,細看如瀑流。

第一次interview時,問禪師:「初學者在什麼條件下可以觀到四大變化現象?」禪師答:「有正念即可。」又問:「如果以1至10當指標,這個能觀到四大現象的正念,可以那個數字來標示?就如同定力有五禪支次第,觀力也有自相、共相、實相等層次。」

禪師答:「正念是在有止有觀的綜合條件下的一種意識狀態,怎麼能用數字來表達呢?」後來,入了剎那定以後,才親身體會到禪師的話,這作為五根、五力之軸心的正念,是不可單獨挑出來衡量的,它必須與定、慧結合一起(coupling together) 。因此,這二十天的禪修筆記,將以觀力的進展為經線,以建立剎那定過程的五禪支為緯線來陳述,但是,因為剎那定是止觀雙運的,其喜、樂兩禪支在禪修過程中,不會像純止禪那麼明顯,所以我僅提述尋、伺、一境性三個禪支。
觀色法四大變化(自相)時期

身體由四大組成,即地──固體性、水──流體性、火──熱性、風──氣體性所展現表面的。

特徵:地界有硬、粗、重、軟、滑、輕六相;水界有流動、黏二相;火界有冷、熱二相;風界有支持、推動二相,共十二相,大多數人的風相最明顯,水的黏相最後才能觀到。


一、 尋禪支(Aim, Initial application)開發期第1天~10天

「追」為禪師的慣用語,它用來形容「尋禪支」最恰當不過了,也就是專注用心地看著目標,如貓追老鼠一樣。但身體要放鬆,心意要柔軟,否則會造成反效果。

頭兩天坐禪時,觀到四大現像在二個處所(domain)上,一個是由行禪所引起的,在腹部呼吸以下的屁股和兩腳,此處的四大現像是:強勁的吸力(suction)往下猛拉, 好似一隻瘋狗在拖咬屁股,雙腳也被拉得幾乎要斷掉了;另一個是由坐禪所引起的, 在腹部呼吸以上的胸部,此處的四大現像是:一股支撐力將上身往上挺起。 Interview 時,禪師指示:「觀照區域太大的話,心力難集中,並且會分散定力,只要集中正念於腹部呼吸上便可。」果然是精準的指示!此後,四大區域慢慢縮小至一半,乃至只有在肛門口處或一小點在雙腳處移轉,但肛門口好似要被四大變化搗爛了。四大除了會移轉陣地,也會變形和消失。禪師說:「四大慢慢消失或者處所縮小,是因為定力增強​​的原故,定力夠強時,四大消失之速度如同電光石火般,但這一切還都是心意作怪的!」

禪師的教示真是一針見血,能讓人直接體驗印證。四念處的止觀修習,的確是心、意的開發。

至於行禪方面,波折、起伏較大,前幾天觀到地心引力強弱變化,和輕雲浮步等覺受(sensation),這些變化過程愈來愈強、愈來愈清楚。但是到第五天,這些覺受強度失去了80%左右,連坐禪時也沒有object可觀,所以感到枯燥無味,幾乎陷入細昏沈中,沮喪之餘,乾脆起坐去爬山!爬了​​​​約半小時,腳步好似要飛起來,如健馬奔馳般, 於是再回去行禪,此時objects變得活潑起來,變化過程也更加清楚,每一步都可觀到其細節(step- wise) ,足部被推呀推的共推20下(提起時5下,前進時10下,著地時5 下),我不禁啞然失笑起來,原來低潮時就是提升精進力和定力的前奏。


二、 伺禪支(Penetration,Sustained application)開發期第11天~14天

「進去」為禪師的慣用語,它用來形容「伺禪支」也很恰當。 「在車子後面『追(尋) 』好久了,也該『進去(伺)』車內欣賞風光了。」快被四大變化搗爛的肛門口,在第十一天清早四點坐禪時,突然升起一股電流,延伸到雙腳、雙手,觀到整個下半身呈透明狀,像一隻八鱆魚隨著呼吸一張一合,雙腳的血液、脈動、四大的swing和suction如同站在十字路口觀車水馬龍一樣清清楚楚,電流再通過腹部、胸部、頭部,全身快速振動,同時一股浮力從上身升起,整個身體幾乎要浮起來了。此後,每次坐禪時,這股浮力成團成片生起,使得身體輕如樹葉,非常舒暢。

「無論從身上任何一點進去,所觀到的全身的四大自然現像都是相同的」,因此,禪師特別強調:「在觀察目標時,不要有上下左右和任何名相的觀念,要訓練超越觀念的現觀。」

至於行禪方面,足部的覺受(sensation)增加到約有2~3斤重,變化過程中清楚觀到脈動→推→停頓(pause),而且轉換處(turn point)的心意很自然被覺知到。由於學理工科,又性向解行並重,所以就做了兩組實驗,結論是:

a. 四大現象的旋渦式(vortex)真空拉力(suction)、向上的浮力(supporting) 、以及推b.(push)都是由血液循環所致, 依應用流體力學原理,當血液經由心臟向外推送時c.(張壓),產生順時鐘方向的旋渦(vortex),如同旋渦產生向下的拉力(suction ),而d.當血液流回心臟時(收壓),產生逆時鐘方向的旋渦,如同龍捲風產生向上的浮​​​​力e.(supporting);至於推力(push),是因行禪時改變血液流向所致。 b.慢三段式步伐(3-steps walking)的每一個舉步→推前→踏步(lifting→ forwarding→dropping)的心意,如能被正念到,其覺受(sensation)比沒有正念到加強一倍;又,能正念到念頭(thinking)時的覺受,比沒有正念到時強度多1/3左右。

c.綜合以上二個結論,加上禪師指示:最適當行禪速度為連續性的推動,不要有抽斷(jerk)。此時,地心黏性非常強,舉步維艱,幾乎快走不動了,但只要一出行禪, 這覺受馬上就消失了。


三、 入剎那定,建立心一境性禪支第14天~16天

禪師經常比喻:心一境性(one-pointed),即心所觀的範圍縮小到僅有針孔大小,也即心如針孔那麼微細;剎那,即迅速,如同正在運作的縫紉機,針頭迅速穿梭不停。在四念處智慧禪裡,剎那(momentary)指的是自然現象的快速生滅;而剎那定(momentary concentration)是把心溶入(如同縫紉機的針頭快速穿梭不停的)自然現象內,隨著自然現象剎那生滅。

第14天傍晚行禪時,觀到水大的黏性,腳似陷入泥沼推不動了,禪師說,這情況就停止行禪(意謂快入定了),改去坐禪。才坐下,還來不及觀腹部呼吸,肛門口旋渦式向下的拉力(suction)和成片向上至頭部的浮力(supporting)立即生起,全身被這二股力量控住,動也不能動;同時,腹部呼吸被水大的黏性拖住,變得很慢,原來的連續動性(continuous movement)變成「有間等」的快速剎那振動(接近色法生滅)。起坐前,我量了一下脈搏,一分鐘只有20次(平常人是一分鐘70次左右),而呼吸一分鐘只有3次(平常人是一分鐘10~12次)。禪師說:「這兩股力量互為平衡,向下的拉力是定力來的,猛追加在紮根;而向上的浮力是觀力來的。」一直在全身翻滾的四大現象, 如今已被濃縮、融化、精煉成兩股平衡的力量──止觀雙運,即有多少觀力就有多少定力。剎那定,即是當下的,止觀平衡的「中道義」,不偏頗兩邊的「正道」!
觀色法生滅(共相) 時期

剎那,是佛法的最小時間單位。色法剎那生滅速度約為每秒鐘4次,其暫留時間為0.25 秒;而心法(名法)的生滅速度比色法的生滅速度快17倍,其暫留時間不到0.015秒,相當於交流電的頻率。禪師形容:「心法的生滅,如雲層成片的涮涮而下。」觀到「色無常」和「心無常」可稱為觀到「有間等性」, 因它們各還有約0.25秒和0.015秒的暫留時間。


一、 初步時期 第16天~19天

坐禪的剎那定中,身心現像比平常緩慢了1~2倍,意識狀態也跟平常不一樣,所以禪師提醒:「想要抓就抓不到,不想抓自然會上來!」意謂此時要放掉尋禪支,保持著守株待兔、柔軟輕鬆的精神狀態。

粗的四大現像已消失,細微的生滅現像開始在下半身升起,其感覺類似無數的螞蟻出窩、無數的小毛毛腳在快速蠕動不停。每次坐禪,從入剎那定到觀到色法生滅(色無常)所須的時間,端賴以正念為軸心的五根、五力是否平衡而定。禪師說:「五根、 五力平衡即可入定,但五根、五力的平衡關係錯綜複雜,要到心觀念處的階段才能觀到;而四大和五根平衡時,坐禪引起的疼痛不會持久,以正念觀照立即消失。」


二、 成熟時期 第20天

禪師說,色法生滅要觀到全身才算是成熟的「色無常」。二、三天來,我還是只觀到下半身,因為知道目標快接近了,期待心(expectation)反而造成進展的障礙; 最後一天,使出渾身解數,還是沒有遍及全身,只好遺憾地離開義大利,上飛機回美國了。

當飛機越過義大利與瑞士交界的阿爾卑斯山脈時,剛從午餐後的小睡醒來;這時,禪師說的「不想抓自然會上來」應驗了!從肛門口開始,一股電流快速遍及下半身,上達胸部、頭部,如電光石火般的微細振動(tiny vibration)在全身變化著,持續約有90分鐘。
止觀的基本觀念

這次禪修後,再深入經論,釐清了一些止觀的基本觀念:

1. 先止後觀的安止定,與純內觀(Vipassana)止觀雙運的剎​​那定之差別是: a.前者為靜態,後者為動態。 b.純修定是憶念、思維、數數集中,百分之百觀念來的,譬如,持名念佛、觀想佛、以及十隨念、十遍處、十不淨等40業處;而純內觀剎那定,開始是自然現象加上一些觀念,之後超越(假名施設的)觀念、現觀自然現象,最後進入實相、悟而後修。 c.止禪行者先培育安止定,以作為「心清淨」的基礎,出定後,以觀智去看有為法的自然現象,這定力亦名為「觀剎那四禪定(Vipassana Jhanas )」。 2.《大處念經》裡所提到的「觀身是身…觀法是法」,便是在表達「『觸』斷、超越(假名施設的)觀念,現觀身、受、心、法自然現象」的深義;《俱舍論》裡所言「觀身不淨」等,僅是在對治「四顛倒」的修定法門。

3. 觀到色法或名法之有間等性(剎那生滅)時,對所謂「諸行」和「法界」會有較貼切的理解;身與心的狀態(physical and mental states,existence, essence) 都是快速生滅不已的諸行或是有為法。舉手投足間,法相萬千,無數個剎那已無知無覺的溜過去了;佛說觀身心、觀五蘊,是何其貼切真實! 3. 攝阿毘達摩義論(Albhidhamma)》裡,心路動態分析的「心路」……當下緣起與「離路」…三世緣起,是在展現自然現象的從粗到細微,乃至接近空的程度,當心澄細到可以觀到蘊、處、界時,也就可以看到剎那的當下緣起的自然現象;而「二十四發趣法」則相反,從細到粗的展現如何剎那、當下緣起的由一組法衍生另一組法,以構成十二緣起(十二緣起是在詮釋大自然演變的法則)。修行百科全書── 《清淨道論》的〈慧篇〉中,更進一步地把「發趣法」的當下緣起融合於十二緣起,完整地以實修體驗的層面,把「諸行」與佛「法」講活了! 4. 禪修最後一天下午,禪師邀我去爬山,順便眺望瑞士的雪山。沿途上,禪師鼓勵: 「回去就照著這樣持續修下去,如果見到光不要理會它;色生滅法消失後,開始心觀念處,先觀見心法(名法)的貪、瞋自相,而後剎那生滅的心無常共相──也就是三法印(三法印的諸行無常,指的是如實觀到心無常);要注意在此階段, 很多禪者都被過去的經驗、觀念囿限住,好幾年跳不出來!」可見超越假名施設(口行安息)之現觀實相的領域不容易啊!更何況是「心行安息」呢! (參見《 Majjhima Nikaya 43 & 44經》)
結 語

《雜阿含》80經,世尊告諸比丘:「……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善觀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得心清淨解脫,是名為空。……復作​​觀察,若因、 若緣而生識者,彼因緣皆悉無常;……無常者是有為(生滅法),行(formations) ,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無漏智)。」

作者簡介:

化工博士,轉業從商。近三年來開始研讀中、英文《阿含》、《尼柯耶》、《攝阿毘達摩義論》、《清淨道論》等佛教經論;同時,修習「四念住」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