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行定與安止定

慈濟瓦法師講

鄭栢青譯

  按:慈 濟瓦(Sujiva舍棄我)法師是一位馬來西亞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獻身于佛法內觀的教導。法師在1975年完成大學學業不久後,就出家。在修習的過程里, 受教于多位禪學師父,包括班迪達大師(Sayadaw U Pantida)。自從80年代的早期,駐錫在寂樂苑Santisukharama)教導內觀迄今已有15年。本文原是1993年1月法師于馬來西亞 Kota Tinggi的演講,並經菩提色拉(Bodhisara)比丘整理,刊載于〝Vipassana Tribune〞,1996.7. Vol.4。

  前些日子,我們提過四念處,佛陀告訴比丘們,勤修正念,並以達成禪那(jhanas)。從這里,我們將談談寂止禪(samatha奢摩他)和內觀(vipassana 毘婆舍那)的修行,以及如何培育觀智,而最終從輪回中得到解脫。

兩種禪修方法

  有兩種禪修方法:第一種,稱為止觀禪 法。修習者先以專注或寂靜的修習做基礎,意思是他們修習純寂止禪如遍處〔kasinas visualisation〕)、不淨觀,在《清淨道論》里列了四十個起觀對象,他們通常修習到至少達到近行定(upacara samadhi)或達到某一禪那,即安止定。當他們達到此定力後繼續向前,修習內觀。

  第二種稱為純觀禪法(suddha vipassana yanika),即純內觀修習法,這類修習者不經由純寂止禪的修習,既不進入近行定,也不進入安止定,修習者直接進行觀照(Contemplation) 心與身,從這里修成內觀剎那定,這種定力相當于近行定,依此定力,也能證得道與果(magga-phala),即開悟。

  另外還有一類,止與觀共同發展,修習者 不單獨修成其中任何一種,而是交替的修習,端視哪一種更為合適。通常情況下人們談論前兩種禪法:即止觀禪法和純觀禪法。你可發現以上兩種禪法,佛陀都曾教 導過,可在三藏經典里找到這些教導。對有些人,佛陀教導在修內觀之前修寂止禪,對其他一些人,他教導直接修習四念處,而不經由禪那。有許多上述的例子,可 在三藏經典找到。

  假如你問該修哪一種,按理說你知道得更 清楚。最好是你知道所有四禪八定以及所有道果,但這通常是不可能的。第一點,你必須找到一位合適的老師,他能教導你所有這些。第二點,你要有時間去實踐。 同時還有不同的修法。有時候,你能夠修一段時期的內觀,就像我們在此修的一樣,爾後,在合適的時間也修習純寂止禪。有些人發覺,內觀已經夠好了,這意謂 著,他們持續修習且獲得進展。而他們全然不需修寂止禪。某些人發現,在修習內觀之前,需要在某種程度上修寂止禪,但是最終他們還是必需經由內觀而獲得開 悟,無論何種情況,你要多修習,多花時間。

  當然馬哈希禪法的傳承,是強調內觀的, 並非這些老師不懂寂止禪。從我在緬甸修習了解到,有許多老師可以教導四十種寂止禪業處,多年以前我在那里的時候,我問他們:「為何你不教我寂止禪?我也想 學習寂止禪。」他們回答我說:「內觀更重要,當你成就內觀,而後你可修習任何寂止禪。」理由是,絕大多數的人,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修習各種禪定,即使你是 一位比丘,你也沒有全部的時間去修習,你會牽涉其它事情。重要的是,在佛法住世期間,我們要盡可能的學習內觀。據我們的了解,內觀密集禪修建立起的定力會 持續很長時間,因此,這里只強調內觀。況且一般在家人比出家比丘更少有時間,所以他應修習最重要的。同時依照我們的了解,要成就寂止禪,是非常的困難。此 外,如果你要成就寂止禪可能需要相當時間,而且禪修業處必需適當,你也須有這方面的潛在能力才行。

  現在,我們來談禪那的主題。當我們提到禪那,不必意謂著單指發生在純寂止禪的奢摩他等定境,它也可指內觀禪的禪定經驗。所以有所謂的奢摩他禪那,這種禪那或禪定發生在純寂止禪中,以及內觀禪那,另一種禪那或禪定,它發生在內觀中。

禪那的定義

  對于禪那的一般概念是什麼?禪那普遍的解釋是:固著于目標上的強力專注。這里,我們引用馬哈希法師所著的《法輪》(The Wheel of Dhamma)一書中所說的:

  

  「禪那的意思是,以固定的注意力密切觀 察一個目標。集中的專注于一個選定的禪修目標如呼吸以培養寂止禪,會生起奢摩他禪那﹔然而,注意心和身的自然特征,觀照他們的無常、苦和無實質性,則生起 內觀禪那。有兩種禪:奢摩他禪那與內觀禪那。固定的專注,發展趣入寂止者,稱為奢摩他禪那。觀照三相則成為內觀禪那。也有三種三昧(samadhi,或稱 為定):剎那定、近行定和安止定。」

  另外一本班迪達法師(Sayadaw U Pandita)的著作中指出,禪那就好像心黏著在目標上,就像是拿一根細木棒去刺穿一片樹葉,或者粘住某個柔軟的東西,移近看看它是什麼。因此,當心固 定于一個目標時,它像穿透目標,趨向它,黏住它。這是禪那的特性,這是一種固住的、深的定。

  端視你如何的使用它,禪那指謂不同的東西,就像你說到定,就有正定與邪定,它一樣是定,只是有不同的經驗。

  首先根據經典,我們看看一般所說的奢摩他的意思以及它如何生起。寂止禪可分為兩種定:一種是近行定,另外一種是安止定。在這里禪那和三昧是同一個意思。「安止」的意思是固住不動的定,意即心與目標合一,「近行」的意思是接近,意即接近安止定。

近行定

  我們需要了解,近行定的範圍是很廣的, 很廣的層次存在于近行定,它涵蓋了許多的經歷體驗,隨著不同的目標而有不同的體驗。一般而言,當一個人達到了近行定時,五蓋就被抑制住了,就是說當定力達 到這個層次,貪、瞋、昏沉睡眠、掉舉、疑不會升起。當定力達到這個階層,五蓋被推到一邊(雖然他們在出定後,又會回來),這樣我們可以說,已初入近行定。 因為推離染著或覆蓋的功能獲得滿足,假如你想進入內觀,你能夠以敏銳且平靜的心去觀照。

  當五蓋被推到一邊或是被抑制住了,這並 不表示已達到近行定的最深層。在這一刻前後,時而仍然聽到聲音的來、去。此刻仍有些身體的形狀概念。比方說:假如你在觀照出、入息,達到五蓋不存在,心很 清晰且安寧,在這階段里,你仍有身體的形狀概念。當聲音來時,你仍聽到他們,雖然可能不響亮。或有時很響亮,有時模糊不清,這是低階的近行定。

  但是你可以進一步提升定力。當你說近行 定已接近入定(absorption)了,不意謂近行定是弱的,而是可以很強。例如,一個人或是觀照出、入息,或是內心吟誦〝itipiso…〞或是作慈 心觀散布慈愛給某人,一段時間後當以正念,以慈悲觀,以察覺的心去修習,他的心將愈來愈寧靜,當心變得愈來愈寧靜,他會忘掉其余的一切,心變得很柔軟、很 寂靜、很專注,在一些時候會變得很光明,他會忘了他的身體,他全然不感覺到他的身體的存在,也全然聽不到聲音,他只知道心安寧且平靜,安住于呼吸上、或送 慈心給某人、或一種視相(visualisation)上,如光明。心沒有移動,心很安寧,很平靜,他不能聽到任何聲音,他也不知道他在哪里,但他知道他 是在專注于目標,假如他想要思考,他能夠思考,假如他不想思考,他也能夠不思考。通常在這一階次,心就像漂浮著,像半醒半睡狀態,但它又不是真正的睡著 了,這種平靜的狀態構成了近行定。

  因此,在定的發展過程中,在達成近行定 之後,五蓋被置于一邊,但你仍須在提升定力方面走很長的路,才能達成真正的入定正受,即所謂的安止定。以某些目標為觀照對象,你可以看得很清楚,它們變得 愈來愈細微。舉個例,入初禪之前的近行定與入二禪之前的近行定,兩者都是近行定,但卻有不同的體驗。同樣入三禪、四禪之前的近行定,也是不同的經驗。定力 會愈來愈細致且平靜,目標也愈來愈細微。所以我們可以經歷不同層次的近行定。

  我們以修習遍處禪的目標為例,如色遍、 地遍等等。比如有人修持水遍,涉及水在心中觀想水的相。在達到入定之前,會升起「禪相」(nimitta),一種內心的相,稱為「取相」(Uggaha nimitta),取相是「抓取的目標」,意思是它直接復制你所見的水相。當你能做到這點,你的心已經很平靜了,通常在這階段,你不能想這想那的,這是因 為當你想這想那的同時,你不僅看到了水,也同時看到其它東西了,你可能看見魚在水里游,甚至看到蟲在里面動,有時你可看見你的朋友在水里游泳。假如你的欲 念升起,你甚至看到婦女在水里游泳,你可清晰的看見她們。

  當你有取相,你可清楚的看見水相,但水 可能在流動,你看見水在動,而心與水合而為一,就如同心為水,水為心一般,而且它會流動,這時還沒有接近喜樂專注(blissful absorption),仍有些距離,但心幾乎能與水合而為一,並且黏著在水的表面上,你不能夠想任何東西,你沒有身體的概念及任何東西。你聽不見外界的 聲音,你也無法知道你在哪里,這時的相稱為「取相」,抓取的相。它是近行定,但還不是個很接近禪那的境地。從這里你會明白,即使還未達到接近禪那的程度, 寂止禪的定力會很深了。

  如今如果一個修持水遍處觀的人,當取相 升起時,心與相是一體的,心是水,水是心那般,這時的心還未完全靜止,還會移動。這意指是心的水、是水的心仍在移動。此時你會發覺,這有點像內觀的經驗, 可是又不完全相同。另外的例子,當我們做風遍處觀,達到這階層時,心就像風,風就像心,心能夠移動,如同風會吹動,有點像內觀的上升與下降的觀照,風吹上 升與下降,但是如果你夠敏銳的話,你知道那是不同的體驗。

  當你繼續進步定力深化,任何伴隨移動的 目標將會停止,是水的心和是心的水將變得非常靜止,非常清澈,完全的透明,非常明亮,在這點上的心,將達到一個極清澈,極明亮的階段。有時發生興奮的波 動,定力就被打破。在這點上的心,進入所謂的「似相」(patibhaga nimitta)即“鏡像”,非常的純化,現在更接近喜樂專注,初禪。但仍未進入。

  你會發現近行定的發展達到初禪之前的狀 況,與第三、四禪之近行定不同的是它的細致程度。例如,當趨向初禪,它像水流動,水是心,心是水,然而,正要進入初禪前,水可能像清澈的圓池水,但如果趨 向更高階禪定,它會發生在更微細階段,它不只是流動的水,而且是非常細的小水珠,像霧狀,漂浮著,在禪那正受之前,目標變得更細,針點狀的水珠,並且可覺 知這些水珠的潮濕感,它是如此非常非常的細微,而心也愈細且愈輕安。

  近行定能夠持續長時間,你能坐上數小時,似乎有些人能坐上數天,但它仍然只是近行定。在寂止禪里,你得到很平和且很好的體驗,這是無疑的。沒有人說寂止禪不好,只有贊嘆寂止禪。不過只有得當的學習它,否則它可能帶來某些困境。

  在近行定的層次里,因為它是如此的平 和、安靜、幸福、愉悅,許多事情可能發生,並且因為不是像安止定那樣那麼固定不動,它有時會斷一下,因為如此平和,可能滑入睡眠。例如,有一次當我修習寂 止禪,心非常的靜且我知道我正坐著,我想我已坐了五分鐘而已,並且所有的時間內都是察覺的,但當我轉身去看時鐘的時候,它已經過了好幾小時了。或許是坐得 很平和,或許墮入睡眠狀態。有時是如此的平和,而心是如此微細,以致察覺或不察覺已沒什麼不同的了。它就像你僅僅闔眼一會,而已經過了數小時之久。像這一 類的寂止禪,非常容易滑入睡眠,而實際上你是進入非常非常深的睡眠,而當你出定後,如果你不仔細的話,你可能甚至想,那是涅盤,因為你可能說,它什麼都滅 除了,有些像你曾入空(void),那兒什麼都沒有,或者,你可能想它是禪那,初禪,但實際上是睡著了,睡眠並沒有什麼錯,僅僅當你開始黏著它,而後問題 來了。

  除睡眠之外在這里有其它事情會發生。譬 如,這時可能有強烈的喜悅,使你感覺像在漂浮,巨大的喜樂和輕安感包圍你的身與心使其似乎都消失了,當你恢復意識後,你可能回顧,噢!你已經入過一個非常 和平又幸福的境界。這不是禪那,這仍是一種近行定,一種完全包圍你的喜悅或幸福感。再說一次,假如你不仔細分辨,你會執著它,以為是涅盤或禪那定境,幸福 感或和平感並沒什麼錯,僅僅當你執著生起時,問題跟著來,而一個人非常容易去執著像這類的事情。

  在這種近行定中,對某些人和某些方式的 禪定,許多相會生起,它們被稱作“影像”或“形象化之像”。可能是以前你見過的東西,也可能是無意義的,也可能是所謂的前世的事物,可能很精彩。但通常目 標很清楚,因為心很寧靜、很和平,特別在初始階段,他們很清晰而美好,事實上,當中有些可能是真的。但是沒有經驗的人,不能分辨得如此清楚,因為這種定還 未達真正有深度,細小的、微妙的煩惱伴同影像迅速升起,而如果你開始去執著它,「我有超能力」、「我有天眼」、「我能看到我的過去生」、「我過去是印度的 王」、「我過去是中國皇帝」,而後麻煩就來了。假如你不去執著,那麼這些只是內心的影像的升起,沒什麼錯,它們會來來去去,它們只是從各處來的印象而已, 但是只要一執著,或者恐懼升起,這些影像就不停止,他們將持續而來,最終你會陷入全然的幻覺。所以你入寂止禪,絕勿去攀染這些,直到你能完全控制你的心, 能百分之一百確定這些影像是真、是假,從這里你可看到,近行定並非只是單純的經驗,而是確實涵蓋很廣的經驗。

安止定

  當定的發展夠深,而達到專注于一境時, 會進入所謂的安止定,喜樂的專注或固定的專注。當這發生時,心會改變,進人一個不同的階層,稱為色界,這是禪那界,這類型的心是完全切斷我們的看、聽、 嗅、嘗、觸等覺受,事實上,也切斷正常形態的想和警覺。它曾被某些人描述為,如同一種熟睡的狀態,但是他們很清楚的知道,心如何沉入目標得到完全的專注, 一旦心專注的進入目標,這時他們是完全的無知覺意識的,然而當他們從這種狀態出來的時候,他們將會知道剛才心的狀態特征以及所專注的目標。甚至假如你進入 初禪一秒鐘,你將會知道這一秒鐘你是處于完全的無意識狀態,只有當你從這定境出來時,你才警覺在這一秒鐘待在充滿喜悅狀態的禪那境地里。即如你進入半秒, 你知道這半秒內,你是完全的被切斷于整個欲界之外的,只有當從這半秒鐘的定境出來時你才知道心的狀態是如何。

  當你進入禪定正受,這里發生完全不同階層的意識狀態。因此,假如你正在禪修,你可能忘了身體的形態,無念頭,心很靜,且充滿喜悅,這仍不是安止定,不是初禪,但這並不意謂這是壞的境界,心仍處于好的且和平的狀態。

  很清楚在定中你有正念。出定後遲早你會 知道目標的性質,因為入定意即你的心沉入此目標。當心全然沉入目標時,你知道目標是什麼!當然有某些類型的寂止禪目標是非常抽象的,而當你初入禪那,它們 可能不是很清楚,因為它們是很抽象的目標,只能持續很短的時間,但當你經常的進入並上到第三或第四禪,它們也會同樣清楚。

  某些禪定,像遍處觀、呼吸禪,在入定之 前這些目標很清楚而且明亮,而你入定所緣的目標還是很清楚。就像水遍處觀在初禪正受之前的近行定,是一泓完全清澈、靜止的池水,當你進入專注正受即(初禪 正受),它就像滲透進入水中,如同你跳水最後停留在水里。你在水里你不知任何事情,但一旦出了水,你知道心是如何的狀況,你在水底下是如何,所以可以說出 來這是非常清楚而且充滿喜悅的經驗,但只有在你從定境出來以後,你才知道如何的清楚與喜悅。

  就這些類型的寂止禪而言有四種色界禪 定,即四個層次,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在經中很清楚地說到,禪那的差別在于禪支的不同,而禪支被稱作禪那要素。這些禪支是心所,是呈現于相應的禪或定中 的特定心理狀態,它們起著重要作用。比如說在初禪里,這些要素包含:尋、伺、喜、樂、一境性。「尋」是把心最初投到目標上,是把心帶向目標的力量,這是一 種心的力量﹔「伺」是繼續保持在目標上,是一種把心維持在目標上的力量。這也是一種心的力量,象似一種能量﹔「喜」是欣喜或感興趣﹔「樂」是很愉快的感覺 ﹔「一境性」是心指向單一目標的狀態,這就意味著此時心與目標好似合而為一。這些呈現在初禪中的心所起著重要作用。

  但不意謂著,你具備這五個因素,你就在 初禪里。甚至你都不在任何定,這五個精神因素都已經具備了。當你想到食物,你想到你最想念的檳城米粉(Penang Laksa),同樣有這五個因素呈現在這里。因為心跑去米粉,它會停在那里想:「假如我有米粉多好!」而後,當你想到米粉,你已經享受「當我有米粉多好, 我要自己享用它。」而你感到非常愉快。而你的心也確實如同你能嘗到米粉似的,此時五種因素都具備。但它更像邪定、貪婪。

  你必須知道五個禪支是什麼才會了解各種 禪定,至少你須知道一些阿毘達摩,你才能有較清楚的概念。這五個因素其實是描述一種意識狀態,一種心的狀態,當你知道什麼因素的呈現,你就知道在什麼禪里 了,例如:在初禪里,你有全部五個因素的涉入。在第二禪,你沒有尋及伺,僅有喜、樂、一境性,在第三禪,僅有樂及一境性,在第四禪,只有舍及一境性。從這 些敘述,我已經給這些定一些說明,當你進入禪那,你絕對不能知道它,當你入定時,就像你已在熟睡中,你是在比熟睡還深的狀態中,所以在定中怎能知道它?只 有在你入定之前,你知道,因為在你進入之前,心會清楚哪些因素會強些,哪些因素會弱些甚至消失。或者在出定之後,透過適當的決意來反觀這些呈現的因素。我 們將不討論這部份,因為這不是我們討論的主題。

辨別禪那以防邪見

  我想講的是給你們一個關于純寂止禪的近 行定和安止定是什麼的清楚概念,這里我們談到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為寂止禪。依照我們的經驗,某種程度的了解是很重要的,因為缺乏這些了解,邪見會升 起,你可以在《梵網經》這部經里看到,關于邪見的敘述,大量的邪見不是透過思考或哲理而來,他們多數來自禪定經驗。因為人們執持他們的禪定經驗,就如同這 些是真實而美好的,然而事實是非常的錯誤。它會升起各種形式的邪見。例如其中一個叫做dittha dhamma nibbana vada, nibbana(涅盤)你們了解,dittha dhamma 是「見法」或「現前」,vada是「說」,這是認為「當下即涅盤」的見解。例如:一個人執著了禪那就是涅盤,那他就走入邪見。當然,沒有人能同他爭論。因 為他想:我有此經驗,而你沒有。某些時候入了定,好像進入空(void),目標變得微妙,假如沒有合適的老師的話也是非常容易墮入邪見。即使在入定之前, 也可能經歷許多可能被誤解的微妙的境界。

  所以今晚的談話,是給你們一個概念,如 此你們不會去執著這些經驗,假如你們不能分辨近行定與安止定,也很容易使你誤解,什麼是涅盤,什麼不是涅盤,因為涅盤是比禪那還要深奧、不可思議。例如, 當有些人修習禪定而每個人開始說:「我已達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這是道果智,那是道果智」。我們不說他們是錯的,因為我們不確實知道他們的經驗 是什麼。但事實是,他們說所有這些事情如此的容易,並且如此的快樂。明顯的是,執著已經造成了。

  而且你可以看到,任何時侯,當他們提及它時,他們是非常的引以為傲。假如他們確是執著邪見,那就更不好。我們希望這些不會發生在此地的佛教徒。

  假如一個已經如實的修習過這些禪定的 人,他將會知道,不容易知道是否某人已達這個禪那或那個禪那,這個道果智或那個道果智,一個智者應該很保留這種論述。因此,假如某人太隨意說這些事,我們 不直接說他是錯的,我們說:要小心的跟隨他,你可能走入邪見。(本文承Sujiva法師過目,謹此感謝法師。並迥向有緣同修,法喜充滿,共證菩提。) (《嘉義新雨雜志》第19期) (此處的版本是湯華俊2013年校對后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