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罗迦子经讲记 马哈希尊者著

 摩罗迦子经讲记

马哈希尊者着

 

 

中译版本2013-6-16-1400

 

英译 U Htin Fatt

英译修正 Bhikkhu Pesala

中译冯庆煌

miaohaungshi<164069728@qq.com>

 

中译修订:休士顿禅修中心 Oliver

台北吴上奎

四川汤华俊

2016715


 

中译说明... 5

编者序言... 8

引言... 9

警觉... 10

精进... 10

四正勤... 10

一心向往涅槃... 11

佛陀的告诫... 11

从未见过的色尘所缘... 12

Anitthigandha Kumāra的故事... 13

摩罗迦子的回答... 15

眼门心路过程... 17

耳门心路过程... 18

看到究竟法... 19

从眼门到意门... 20

概念认识的产生... 21

Potthila长老... 22

当下即刻观照... 23

回答一个质疑... 24

善摄六根... 26

观智的利益... 28

倾向涅盘... 29

摩罗迦子经的总结... 30

在看时未能观照色尘... 31

观照色麈,涅盘现前... 33

未曾听闻的声麈... 36

概念和究竟实相... 37

在听时未能观照声䴤... 38

难陀的故事... 39

观照声麈,涅盘现前... 41

从未嗅过的香尘... 42

在嗅时未能观照香麈... 42

观照香麈,涅盘现前... 43

从未尝过的味麈... 44

在尝时未能观照味尘... 44

观照味麈,涅盘现前... 47

证悟法... 49

从未有过的触觉... 49

为什么不教导入出息念... 51

观照腹部的运动... 52

在触时未能观照触觉... 53

观照触觉,涅盘现前... 54

拒绝正确的方法... 56

从未觉知的法䴤... 57

在知时未能观照法䴤... 58

观照法麈,涅盘现前... 59

Bāhiya Dārucīriya的教导... 60


 

中译说明

1.中译版本说明

中译版由英译版翻译而来。中译版的发布有两种形式:中英对照版、纯中文版。前者主要给译者本人和有英文能力者校对翻译用,以及给想了解更多文义内幕的人阅读。后者去除了没必要的巴利语词汇,显得干净俐落一些。但是中英对照版还包含了更多的中译者本人的理解注释和翻译上的疑难说明等。

2.翻译目的档案

a. aimwell修订版。巴拉沙尊者修订的版本(27/12/2010的版本)。中译最初由该版译成。

http://aimwell.org/malukyaputta.html

b. BSNO原版。中译完成后参照该原版进行修正。

 

3.翻译说明

a. 本人尽量照着原英文的词语来翻译比如原文中的运动背后运作的蕴处界,我不会直接替换成风大,因为运动背后运作的蕴处界带有解释说明的作用。亲身体验风大等四大元素只是观禅入门的基础,当内观深化,你可第一手实证原来脚步移动、日常生活所有动作,都是由身心现象、蕴处界在背后运作的实相法。

b. 因为中英表达习惯的问题,在同个术语上的表达有点不同。比如,中文的眼门心路过程比较固定,但在原英文中被表达为:眼识的心路过程,眼识的过程,眼识的心流,眼门心路过程,等不同的形式。

c. 文中出现的类似中断心流等等,这是形象的口语,意思是说,在心路过程触断以后,这个心路过程就此结束,后续心路产生的烦恼也就不再升起。还有抓住、逮住第一刹那等,也是口语用词,意思是马上观照的意思。究竟真实、真实、究竟、究竟义、究竟法等词同义,都是表示和概念法相对的究竟法层面,在《内观基础》中翻译为实相

d.建议没有观禅实修的读者,至少学习阿毗达摩相关知识,特别是究竟法和概念法的区别、心路过程、三法印共相等内容,这样才容易理解相关的内容。

e. 参考Oliver 2016年所写导读 - 马哈希尊者观禅经典讲记,第三部份- 摩罗迦子经讲记。可上网免费下载: http://www.houstonmeditationc.com/

请见"观禅实修参考资料"的标题, 中文有繁体及简体两种版本。

 

4. 补充

地大的特相:硬、软、粗、滑、重、轻

水大的特相:流动、黏结

火大的特相:冷、热

风大的特相:支持、推动

 

5.获取最新修正版本

本档随时会更新,修正错误。最新的文件请用email联系译者或联系休斯顿禅修中心 http://www.houstonmeditationc.com/。如果发现任何错误,也请告知。

 

6参考资料

《摄阿毗达摩义论》http://www.dhamma.net.cn/index7-abhidhamma.html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http://www.dhamma.net.cn/index7-abhidhamma.html

《摄阿毗达摩义论-表解》http://www.dhamma.net.cn/index7-abhidhamma.html

《清净道论》2009修订版

《清净智论》

个人的南传佛教资料

音视频:

《内观方法入门》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3001943i96912274.html

内观禅修开示豆单

http://www.tudou.com/home/_82624103/


 

编者序言

为了利益广大读者,当代马哈希尊者的很多开示已经翻译成了英文。本书曾在马来西亚再版,但是在英国出版的新版已经完全经过修订。这个第二版于200612月经过了重新的编排和再次的修订。

马哈希尊者的论述是开示给仰光马哈希禅修中心的密集禅修者听的,因此含有很多巴利文词语。虽然它们对于那些听过正规开示的人来说是熟悉的,但对其他人而言却未必。我准备的《摩罗迦子经讲记》的这个版本,就是为了让那些或许不熟悉巴利术语的人也能理解。不过,因为讲记中的部分内容涉及相当精细的心路过程(citta vīthi),所以解释胜义法(注,即究竟法)理论(Abhidhamma,阿毗达摩)的某些巴利术语被保留了下来。巴利经句也会保存,供那些确实认识若干巴利文的人士品味。

因为这部摩罗迦子经涉及在见闻嗅尝触知时发生的非常快速的名法的心识活动,非禅修者可能无法理解这些内容。对于这些没有禅修经验的人,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开始进行系统的练习,观照发生在六根门的名法。如果他们认真地练习禅修几天,没有中断,他们将很快体验到至少是一向涅盘(tadanga-nibbāna)的刹那圣乐,就像马哈希尊者在这本卓绝的讲记中提到的那样。如果他们非常用功,他们或许会证到相当的观智,这会显著地改善他们生活的品质,和保证将来的幸福。

比库 巴沙拉
200612

 

 

摩罗迦子经讲记

 

引言

摩罗迦子Mālukyaputta经带给我们关于内观 (vipassanā) 禅修原则的基础知识。该经位于经藏的相应部SN35.95,同时该经含有的那二十条经句在小部长老偈(Theragāthā)的第二十偈集(Vīsatinipāta)中也能找到。 它是佛陀应比库摩罗迦子的请求而开示的。 摩罗迦子是女居士摩罗迦(Mālukyā)的儿子,或者依据斯里兰卡版本的经文,他母亲名字是Mālunkyā。他如此请求佛陀:

 “Sādhu me bhante bhagavā samkhittena dhammam desetu, yamaham bhagavato dhammam sutvā eko vūpakattho appamatto ātāpī pahitatto vihareyyan”ti.

 “世尊,请简要地给我教导法。听了法的要点后,我将独一静处、安住明觉地、精勤地、一心专修直至涅槃。那就好了

实际上,摩罗迦子是向佛陀请求开示禅修业处,他想以正确的方法独一静处修习此业处。独一静处是禅修的基础,因为它对定有帮助。如果和其他人住在一起,可能会受到干扰。然而,如果无法达成这点,他就应该只留意自己的事情,同时其他人也留意各自的事。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静默独善其身,将心完全地专注于禅修业处。

警觉

经文中的‘appamatto’ 意思是警觉。这同样至关重要。在禅修中心,禅修者们是时刻警觉的,从未忘记他们正在不断努力地去了知法。看到一个禅修所缘,他们警觉地观照它。听到、嗅到、尝到、触到或想到,他们正念于听到、嗅到、尝到、触到或想到。最细微的动作或移动也不会失去观照或无有觉知地溜走。他们的心保持警觉,绝不允许失去正念。

精进

经文也使用了词汇 ‘ātāpī’ 。该词的词根表示加热。当一个人是精进的,就如同加热会导致潮气蒸发。精进导致所有心的烦恼蒸发掉,就像苍蝇不会盘旋于又红又热的烙铁周围。而精进退失,烦恼就通过六根门进入到内心,折磨那些忘记观照一切有为法的生和灭的凡人。烦恼在精进的禅修者的内心找不到立足处。经文中,烦恼的心比喻为潮湿多液的树枝。尽最大的热心和热诚来练习禅修时,烦恼就从禅修者心中蒸发掉,让心保持祥和清净。


四正勤

有四类正确的努力,即四正勤 (sammappadhāna):

  1. 努力避免尚未生起的不善心生起。这个预防行为如同为了健康而锻炼运动,它有助于预防传染性疾病。因为你在日常生活中必定会遇到不善心识,你必须警惕它,小心避免被污染。
  2. 第二是努力去除已经生起的不善心,以及防止它们再次生起。莫让潜藏于心识的不善暗流再次升起。看到,听到等等,刺激潜伏的习气,这是烦恼的根本来源。这些被感官对象刺激的习气称为“所缘带来的随眠烦恼”。禅修者获得圣道(智)后,所有的潜伏随眠烦恼完全地止息。
  3. 第三是努力培育,让尚未生起的善行生起。善业应该通过布施、持戒、和禅修来获得。如果你还没这么做的话,我特别地鼓励你去修习内观,如果你已经正在修习内观,那就继续深化努力直到获取圣道。
  4. 最后是努力培育已经生起的善行,直到获得道(智)。通常禅修者在修习的过程中能得到全部四种正精进。

一心向往涅槃

Pahitatto”通常描述一心向往涅槃”。有人望文生义,主张一旦决心走入涅盘,就没必要修习禅修。这和经文中的教导相违。该词的意思是,应该不顾及生命和危险地竭力禅修,内心坚定不移道智果智和涅槃。这个观点和戒蕴(Sīlakkhandha经中的注释一致。该经谈及禅修业处的问题。

佛陀的告诫

佛陀如此回答摩罗迦子

 “此时你提出这样一个请求,那么我该对其他比库说什么呢?你年老了,已经步入人生的晚年。即使这样,你只请求我开示佛法的要义。

佛陀的这些话可以解释为责备和赞扬两者。一位比库在年轻的时候没有为法努力,只有到了已经有一只脚踏进坟墓时他才谈起如何法随法行(修行)。从这个角度,佛陀的告诫或许是种责备。然而,摩罗迦子不顾及他已是晚年,决心过起独一静处的生活。年轻的比库对此将说什么呢?他们当然会仿效他。从这个上下文看,可以解释为佛陀完全是在赞扬他。如果年轻人看到老者为证悟佛法而勤奋努力,他们应该尽力效仿。

因为摩罗迦子再三请求,世尊用提出一系列问题的方式,向他教导内观禅修的基本原则,揭示内观的方法。

 

从未见过的色尘所缘

 摩罗迦子,你如何认为?对于你此前从未见到的、现在没有见到的、在未来不可能会见到的色尘,这样的色尘会导致你生起欲念、贪爱、喜爱吗?

通过眼睛能看到的色尘或色法是种究竟法,但是,可能有其他出现于想像或臆想中的非真实的所缘(法䴤),它们称为概念法。经书中提到存在于遥远过去的所缘,这种所缘存在于前世,在现在被回忆出来。在佛陀时代,有位妇人叫Patipūjika,她能回忆起她的过去世,在前世她的丈夫是一位叫做Mālābhāri的天神在今生她时常忆念起他。正是基于类似她这样的个人,经文提及遥远的过去世

某人会对臆想或想像到的法所缘发展出执着,这是能理解的。但是,对于完全无法想像的到的法所缘,执着就不可能会产生。男人不会爱上一位他从未遇到或想像遇到的女人,女人也不会爱上一位她从未见到或想像到的男人。

摩罗迦子答道,“对于此前从未看到的、现在没有看到的、在未来不可能会看到的色尘,我不会生起欲念、贪爱、或喜爱。

Anitthigandha Kumāra的故事

法句经的注释书中讲到Anitthigandha Kumāra的故事他爱上了一位他想像出来的美女。这个故事说明了,如果某人能够想像出一个画面,那么欲念、贪爱、和喜爱就能产生。故事是这样的:

Anitthigandha Kumāra出生在舍卫城。在前世他是一位梵天。他在梵天界时(自然)没有欲念和贪爱的束缚。所以他再生为人类后,对异性丝毫不感兴趣。到了一定的年纪,他的父母催促他结婚,但他拒绝了。因为父母的一再坚持,他便设计了一个计划,想藉此逃避婚姻。他征募雕塑家们雕塑了一位美貌女孩的黄金雕像,然后告诉他的父母,如果能找到长得像这个金像的女孩,就和她结婚。他把想像到的美貌概念化到了这个金像中。于是他富有又能干的父母,雇请了很多婆罗门,到处去寻找美貌能和雕像匹敌的新娘。

婆罗门到达了Madda国的沙伽拉城(Sāgala)后,他们打听到有位美丽的16岁女孩隐居在一座七楼高的塔中。追踪到线索后,他们劝服她的父母,允许他们对女孩的美貌作评估。而一见到这女孩,他们便发现她居然比雕像还要美丽。

和女孩的父母商议完他们被允许带走她去和Anitthigandha Kumāra结婚并通知了新郎的父母。而听到新娘甚至比雕像还要漂亮的消息后,新郎急切地盼望能尽快把她带回来。这就是一个人纯粹因为想像(法䴤所缘)而产生执着的例子。

沙伽拉城和舍卫城的距离超过五百英里,那个时代的交通很原始。她可能是乘坐马车来的。在旅途中,她变得十分疲惫,并患上疾病,最后死掉了。

Anitthigandha Kumāra听到消息后极度哀伤因为连看新娘一眼的机会都错过了。他无法吃饭也无法睡觉。知道这件事情后,佛陀怜悯他,于是便来到他家门前托钵。他的父母恭敬地给佛陀提供了布施,并把他带到佛陀面前。那时,佛陀诵出了下面的偈句:

 “Kāmato jāyatī soko, kāmato jāyatī bhayam;
Kāmato vippamuttassa, natthi soko kuto bhayam.” (Dhp v 215)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听完这个偈句后,这位年轻的小伙子就证到了初果。先前,他对女人没有兴趣,心想已经给父母设置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但是这不可能变成了现实,比他疯狂的想像更加美貌的少女被发现了,执着生起,并折磨他无明的心。

摩罗迦子的回答

摩罗迦子回答佛陀,不可能会对于从前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不可能经验到、甚至想像到的感官对象,而生起欲念、贪爱、喜爱。在这个中心的禅修者都理解这点,但是没有禅修经验的其他人可能会感到疑惑。1951年,我在勃生(Bassein)的Thaddhamma Thitagu Yeikthā讲解《摩罗迦子经》的时候,Thaddhamma Thitagu-尊者的妹妹就是听众之一。她承认,当我提到从未见到或想像到的视觉对象时,她感到困惑。她想知道,它们会是色法的哪一类。她是聪明人,但在修习内观禅修之前,她的心接受不了。经过禅修之后,她对法的真理确信不疑。她对课程感到非常喜悦,并把学习收获到的知识分享给其他的同修者。

每个理性的人都能认同,未见到过的对象不会激起贪爱。爱慕上一个你以前从未遇到的人,这可能吗?不但喜爱,嗔恨同样也不会发生。不但为无明愚痴,同样也是邪见。为帮助大家记忆,我编排了下面的警句:

  1. 到眼门色尘所缘,烦恼自动止息
  2. 看到眼门色尘所缘,随眠烦恼等待着。
  3. 正念地观照一切所见,潜伏在心中的烦恼就被消除。
  4. 佛陀对摩罗迦子提出的问题,开示内观实修的准则。

很清楚地,从未见到的尘无法引发欲念、贪爱、喜爱等烦恼。依据这点,我们可以推断烦恼只会从看到或知道的对象生起。佛陀用那种方式提出问题,就是想引起摩罗迦子的注意,看到这个事实。但是,佛陀还希望他认识到,烦恼会在任何回忆起感官对象的时候继续生起。看到某人的笑容或怒容之后,你可以回忆起它。每次回忆的时候 ,那个笑容或怒容就再次出现了。每次你的心就对记忆创造的内心画面做出反应。同样地,当你回忆起看到过并引发过贪的的事物,你就变得有贪。嗔和痴都以同样的方式生起。如果你无法观照看的每个刹那当下,你就倾向对有为法的无常性和无我性失去正念,然后烦恼就侵入你的心并驻留下来。如果你坚持不懈地观照看的每个时刻,你将会认识到,事物仅仅是生起然后消失掉(生即灭)。无常的真实本质被了知后,它就再也无法折磨你了。

所以,无论何时看到任何色尘,都要观照你所看到的,对它的无常性保持正念,不让烦恼有发展的机会。烦恼不是居住在你体内,而是潜伏等待一个机会来支配你的心。在观照所见到的现象时,如果你是有正念的,你将会了知到现象的短暂性,它将止息下来。然后你的心将保持不受干扰,就好像是从未看到该对象一样。这个理解对内观禅修的练习有帮助。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佛陀的提问是在启示内观禅修的实践。稍后,你会听到佛陀的关于声音和耳朵等更多提问。同时我会对佛陀教导的观禅实修作简短说明。

 “Ettha ca te Mālukyaputta dittha suta muta vinnātesu dhammesu ditthe ditthamattam bhavissati, sute sutamattam bhavissati, mute mutamattam bhavissati, vinnāte vinnātamattam bhavissati.”

 “摩罗迦子!在现象被见、被闻、被觉、被知时,让它们仅仅是在那当下所见的、所闻的、所觉的、所知的——见只是见;闻只是闻;觉只是觉;知只是知的如实知见。

这表示如果感官所缘无法获得超过六根门的入口[1]就等同不给烦恼任何生起的机会。问题出现了,如果感官对象确实在六根门出现了,那要如何用功阻止烦恼呢因此佛陀列下了内观禅修任务的要点,涉及见、闻、觉、知四类。这里我们应该注意,为了简洁,嗅、尝、触这些感知包含在觉(muta)的类别中。对无常、苦、无我三共相的观照就集中到了见、闻、觉、知这四个类别。这些感知和感官所缘都不是我的我所这些所缘在根门出现的瞬间,禅修者只是那瞬间看到或听到它们再没有更多的过程。 这就是内观禅修的精要

眼门心路过程

所谓看到是指色尘和眼根接触从而生起眼识。此处缅甸文通常写作 ‘myin-thi’ ——看到-知道,意味着通过眼睛感知让我从解释色尘通过眼门呈现于眼根的心路过程序列开始。每个心路过程中都有数个心识刹那依次出现 (共有14个心识刹那构成典型的五门心路历程)。首先,色尘(影像)与眼根接触,有分心(bhavanga)经过三个心识刹那唤醒并启动的心路过程。此时眼门转向心被激发,色尘(图像)由眼根接收并由眼识认知,此时眼识心路不会升起烦恼。紧接着领受心接收和领受图像,然后推度心接手并推度对象,之后确定心就能确定谁是谁,什么是什么。直到此刻,随眠烦恼尚无法运作,仍在潜伏等待发动的机会但是,一旦确定心已定义该对象是合意或不合意,喜欢或不喜欢就在速行心(javana)运作时形成。到此阶段就决定生起善业或不善业,无明烦恼的贪、嗔、痴尽展本色。最后,两个心识刹那的彼所缘心生起。这就是看到一个所缘时,心的认知过程的描述。巴利文称为‘vīthi’就是路或过程,心识流转由此运作。

耳门心路过程

在听到、尝到、嗅到、触到、知到时的心路过程和已经解释过的眼门心路过程是相同的,但是我将再重复一遍整个过程。

有分心是在无梦睡时的心识状态。(最接近的英文词汇是life continuum,因为它是维系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它不会把自己转向此生所接触的感官所缘,而只是转向前生死亡时所执取的六根门所缘。在投生胎生起的第一个心识我们称为结生心,而有分心在结生心之后生起,并在平时持续运作,但当其他根门的心识升起,有分心就被动退居幕后。例如,当所缘经由任何一个门进入心流,此时有分心停止,转向心升起并立即发挥作用,反映进入根门的所缘所留下印象的性质;眼识或者耳识等等生起,接着起领受心和推度心,推度后的结果确定心确定谁是谁或什么是什么。此后,速行(javana)持续七个心识刹那,就好像努力交付确定心的报告给彼所缘心。彼所缘心持续两个刹那(心路过程走完完整周期是这样)。接着再溶入有分如同沉入睡眠。

当确定心确认所缘为可意,就会对所缘生起如欲望、贪婪等等不善业,此时即为不善的速行心。当然,并非所有情况都一样。有时虽然所缘被认定为可厌的,但领受者可能会倾向去做善业以避免发生不愉快的经验后果。另一种情形是,我们会因善心而对可意的所缘以慈心或悲心看待,此时即为善的速行心。另外要说明,从转向心到彼所缘共有十四个心识刹那,但是如果所缘的碰触很不明显,那么速行过程可能只会有五个或六个心识刹那就结束,虽然它通常是持续七个心识刹那。

当看出现时,仅仅只是看:不要再做任何事情。就像经文说的,看只是看。听到或尝到的心路过程与看相同。所以,当听出现时,仅仅只是听。即所谓听只是听, 不要再做任何事情。如同经文:听只是听"。之后我将做更多有关的讲解,但是此处将先解释从观照色尘所缘而证得究竟法。

看到究竟法

当眼门转向、眼识、领受、推度、确定、速行、和彼所缘这些心识刹那在看的过程扮演成了各自的角色色法的实像和所缘的样貌(或感官印象)就呈现出来,直到目前,观察者尚未依据概念分辨男性或女性等等,此时,不善的速行或许发生,但力量有限而无法做出强烈的反应,所以感得的果报也不至于太坏。因此,在这个尚未聚集足够力量的开始阶段,你能够观所缘正如你到那样。接下来你将能观之心与所观之境二者的实相。当然,能观为名法(nama)而所观为色法(rupa),所以现在你已经当下直观名色的究竟法直到此时,你仍尚未依据概念去分辨所见为男或女在这个阶段,你虽然看见了某物,但能够让它如其本然那样,因为你尚未开始思考,即如同经典所述,"看只是看" 的如实知见。

从眼门到意门

要做到"看只是看",其困难在于此过程非常迅速,初学者并没有能力抓住构成的心路过程的诸心识刹那。无法在现象刹那升起时立即跟随,若真的想深入了解,我们必须考虑呈现于心眼的法所缘。任何通过意门的现象通常需要被识别,但是初学者发现,努力识别的时候洞察眼识所知的视觉所缘是困难的,所以必须依靠意识视觉所缘作一些思维。下面即介绍有关意门心路过程。

首先意门转向心生起,带起七个心识刹那的速行,并将结果发布给两个心识刹那的彼所缘心,因此这部份的纯意门心路过程共有十个心识刹那。然而,如果感官所缘只有微弱的印象,速行的震荡将少于七个刹那,心识可能在五到六个刹那后就已停止。当眼门的眼识完成它的工作后,意门心识接管,但是它仍无法区分色尘所缘是男或女,在这个阶段,认知依然是处于究竟法(paramattha)的层面,如同前述的眼识。

不过必须说明不同的是:眼门心路过程认知当下的色尘所缘,而第一个意门心路过程省查过去,将过去眼识曾经见到的色尘所缘重现,此重现的过去色尘所缘仍为实相法。所以,初学者要在色尘所缘通过第一个意门心路过程时观察仍是非常不容易。

概念认识的产生

当我们无法正念观察所缘进入纯意门的第一个心路过程,即促成了第二个意门心路过程生起,此时,对于色尘所缘开始产生形状或颜色等的概念法,并在第三个意门心路过程中稳固建立假名施设的名称过程。此时观察者已能够区分色尘所缘是男或女,这种清楚的认知涉及形状和名称,所以建构了形状和名称的概念。此概念在第二和第三个意门心路过程自然地快速续生起,但此概念其实是因无明而产生,它覆蔽了所缘的自然实相。注释书说到无明有覆蔽的特性。在正念练习的基本要求中,禅修者需要在每次面对实相的时候观照,赶在无明产生概念法之前然而在刚开始,禅修者将发现把握实相是困难的,因为此时正念、定力与智慧尚未足够强大,待这些特质被稳固的建立后,禅修者可在第一个眼识心路过程结束时即了知事物的实相法。当禅修者达到坏灭智(bhanga-nāna)和行舍智(sankhārupekkhā-nāna) 后,他们发现心流并非必然流向速行心,在两个或三个刹那的确定心后,他们可能证得和六支舍有观的观智[2]。这些内容在《(中部)根本五十经》(Mūlapannāsa)的注释中有解释;需要更多细节的话,请参考我关于内观练习的讲义。

Potthila长老

佛陀时代有位精通三藏的长老叫Potthila,但他忽视了禅修的实践。佛陀斥责他为 Tuccha Potthila - 空虚和无益的Potthila。认识到在禅修方面的不足后,这位长老去拜访森林中一座居住有三十位阿罗汉的寺院,请求他们给他指导禅修练习。年老的阿罗汉知道他自负于学识,拒绝给他指导,指示他去接近另一位比库。其他比库全部都是这样做,一直到最后一位只有七岁大的沙马内拉(sāmaera)。这位同样是位阿罗汉沙马内拉留下了他。沙马内拉说自己没有经验,但是Potthila再三坚持请求。所以,沙马内拉给了他下面的指导:

 “尊者,有一座住着蜥蜴的土堆,它有六个出口。如果你想捉住这只蜥蜴,你要堵上土堆的五个出口,然后等待它从最后一个出口爬出。如同有六个感官对象得以进入的门,若你关闭掉它们中的五个根门,然后持续观照意门,你的任务就能完成。

这位年少的阿罗汉给Potthila的指导是不允许速行心纠缠在眼耳鼻舌身五门中的任何一门上面把它们全都关闭掉然后只观照意门这样速行心就能带领他通往内观。这段话给这位博学的修行人提供了内观实修心法。在看时,他必须在确定心的心识刹那停下来,正念观照所有的现象。这和经句看只是看如实知见是一致的。如此依照指导练习禅修后,Potthila证得了阿罗汉。

 

当下即刻观照

你必须抓住(五门之一的)五根识第一个生起心路历程的当下,即刻如实观照(注:如果错过的话,抓住紧接下来的第一个意门心路的省察过程。)如果无法做到上述的如实观照当下,你将会被后续心路引生概念法所迷惑。如果在看发生时没有当下观照到看,你就会安住在概念的领域。为了便于理解,我总结下已解释过的四个阶段的心路过程。

(译注:意门心路过程有两类:随起的和独立的。依照上文,可知指的是五门心路随起的意门心路过程。)

  1. 首先,当对象进入意门时,意门转向心审度该对象。
  2. 那一瞬间的省察过程构成了第一个随起意门心路过程,它试图通过意识获得了别觉知。
  3. 下一个心路过程形成概念
  4. 最后通过名称概念来了解对象的性质。

现象生起就即刻观照它们的如此便可看到名色的究竟实相。即刻了知当下正在发生的事,就能获得对无常、苦、无我等三法印共相的洞察。下面四点也应该注意到。

  1. 抓住看的过程的第一个瞬间。
  2. 第一个心路过程止息心识之流使得和这个教诫一致: 在你见时,见只是见的如实知见"。
  3. 区别名和色法,观照到名色是不同的现象。
  4. 了知无常、苦、无我三共相。

随着内观的培育聚集了动力名法和色法将能被区别坏灭也明显地呈现出来 。坏灭智(bhanga-nāna)变得锐利后,心就能察觉到被看的所缘境和看的心识两者都在以极快的速度消逝掉。观察坏灭的禅修者可能感觉到意识颤动消融无余。如幻如化的内观体验,以致于禅修者可能会认为自己的视力出了问题。获得坏灭的体验后,禅修者将从无常的直接体验中受益。这将导致了知到,凡是无常的,都是苦,都是无我,因为实际上人无法控制名法和色法。它们仅是生起就灭掉,这是它们的固有本质。

如果我们正念于看、听等等的现象,依据佛陀的教导,我们会认识到它们只是瞬间生起就灭去,对此无能为力。禅修者无须超出看或听来查对象是什么,例如,它是男性还是女性。那么心就不会安住于概念,而是与究竟法为伍。

回答一个质疑

没有内观禅修经验的人之中,有些怀疑观照现象的合理性。甚至有的人提出,内观的方法是错误的。我在Chauk的时候,有个人向我提出一个质疑,认为眼识无法识别名法和色法的生灭过程中的生起和坏灭。它只能识别进入眼门的视觉对象,它无法鉴别对象的色法如何运作。他的质是这样一个思路既然眼识无法看到视觉对象实际的生灭,观察和觉照该对象又怎么会有助于对色法的生起和坏灭的认识呢?

依据注释书和阿毗达摩,色法在眼识生起前的四或五个心识刹那生起,然后十二个心识刹那以后坏灭,或者说,在眼识灭去后的至少九个或十个心识刹那后坏灭。因此,眼识无法观照到看的时候视觉对象的生起和坏灭,这个说法是对的。然而,正念有能力回忆刚才眼识感知到的实际现象的生起和坏灭。依据经文中的教导,如果现象实质上是由正念来认识,感官对象的生起和坏灭也能被眼识所认知。

增支部的禅那经中提到,禅修者从安止定出定后,他有能力(省察自在)回忆起刚才入定期间的禅那心、它的心所,以及其它名法。他能清楚地觉知到它们,就像用眼识观察它们一般。然而,入定期间的色法的生起和坏灭无法被清楚察觉到,因为入定时他并没有去注意它们。不过,禅那心、它的心所、和其它名法已经被清楚地了知后,由禅那心生起的色法的特性就就可以通过推论来了知。

所以依据那段经文典据可以看出某人在观照看到的现象时他能觉知那构成视觉对象和依赖眼识的色法的生起和坏灭。一个禅修者观照色法,他看到色法的生起和坏灭就像闪电。所以,经文说到:

 “行法以新面貌生起,并且就在它们生起时即灭去,就像闪电生起又立即灭去。

谈到闪电,谁真的能说,他能看到闪电的生起和坏灭吗?尽管他能看到整个现象,但是既无法看到它的起端也无法看到末尾,然而他的确看到它发生了。视觉对象生起然后在下一瞬间立即消失掉,这一现象对于达到坏灭智和行舍智的禅修者来说,是很清楚的,就像看到闪电出现然后消失一样。声音和触觉的情况甚至更加明显。某人通过对名色法生灭的直接了知来体证三共相,或许才能确定他已经达到了观智。

此外,如果按照指导的方式继续禅修,他将会培育出厌离智(nibbidā-nāna)。当他因而不再贪爱五蕴,渴爱将会被驱除,接着,因为渴爱的止息,升起圣道,那时他将成为入流者

眼识认知的色法和过去有分心(atīta bhavanga)同时生起。它在心路过程序列中和第二个刹那彼所缘同时灭去。不过,想直接地觉知色法生起和坏灭,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它们只能通过闻所成智来了解,如用二手的思闻方式了知事物,将无助于唤起观智和随后厌离智(nibbidā-nāna)的达成。没有人能精确觉知到色法是如何生起,它是和第一、第二、还是第三个刹那的有分心同时生起,或者精确到何时坏灭,它是和第二个刹那的彼所缘还是第七个刹那的速行同时灭去。如果观智需要对这些心路过程如此精确地觉知,那么普通的禅修者可能就无法达成它。阿毗达摩注释书的目的是,让禅修者在需要时通过听闻的方式获得知识。这样的细节在内观禅修的练习中是不紧要的。修禅者在现象生起时观照它,就像观照闪电现象一样,这就足够。这符合(佛陀的)教导:有什么(现象发生)就观什么。

 

善摄六根

摩罗迦子开始正念于六个感官的活动。如果持续地保持正念,将会只是听到在耳门所听到的,再无其他。在我讲解这个课程时,你正在听着我发出的每个音节。如果你专注于我发出的每个音节,你当然会错过我要传递给你们的意思和含意。如果你停留在觉知我发出的声音,你将无法以概念的方式去注意它们。同样地,在嗅到气味时,你仅仅是了知气味,这样,心识就不会流到更远(截断心流)。在感受身触(注,身体对地火风三界的感知)时,在那里停住,你就仅仅是知道你接触到了某物或者某物接触到了你,你就不会超出那如实知见的触。

对于心所认知的对象(法麈),同样,你只是停在意门的意识生起的那个当下,不要引生构想的概念。烦恼就无法生起。关于这点,我在后面会有更多的叙述。

让我提醒各位先前谈及的关于看、听等等的引句,在你见时,见只是见;在你闻时,闻只是闻;在你觉时,觉只是觉;在你知时,知只是知的如实知见。这就是观禅实修的心法。它的意思是,在六种感官对象引发心识生起的当下,你应该即刻观照这种生起,这样你的心流就在那里中止(截住心流、触断烦恼)。除非正念地观照这些现象,否则你无法做到这点。如果没有正念,即使你试图用这种方式去观照,你的心还是可能会偏离它的主要目的去研究对象的性质,特别是当你还是新手时。

某些人声称,仅仅通过研究三法印共相,就能让心在生起时停留住。某些说的更离谱,他们说心应该保持它自己的样子,然后在认知所看或所听时它就能自动地停住。这些言论都是在说,心应该保持不受约束,不要看守它。这意味着抛弃了正念。我来问问这些见解者,面对折磨你耳朵的粗暴语言,或者激怒你的攻击言论,或者破坏你定力的身心苦痛,你将会如何反应?离开对心保持正念地观照,谁能做到让心保持它自己的样子?让这些人自己对他们主张的正确性做个判断。

禅修者若持续不断地观照看到、听到等等现象,就能达到坏灭智,它会显现坏灭发生的刹那刹那。如果禅修者坚守于那个当下即刻观照,观智就会得到加强,它的益处将会随之而来。

观智的利益

 “摩罗迦子!如果,在你见时,你只见到它;在你闻时,你只闻到它;在你觉时,你只觉到它;在你知时,你只知到它,那么你将会认识到,你所感知的感官对象和你脱离了关系。

它的意思是,你决不会被感知到的感官对象给缠缚住。你完全地从贪、嗔、痴中解放出来。贪、嗔、痴通常是感官对象引发出来的(心随境转)。如果你无法在看到、听到..等等时停住心流,你的心将会粘着于这些对象,无论何时你回忆起这些感官对象,它们会再次引发贪、嗔、痴。

那些没有观照看到、听到等等的人,就会在情绪上被他们接触到的色、声...等给缠缚住。那些通过禅修练习已经开发出坏灭智的人,他们会了知到感官对象和感知的心两者的不断坏灭,他们就有能力领悟三法印共相的意义。

既然感官对象无法在禅修者身上产生烦恼,他们就没理由去回忆它们,如此,烦恼就被舍离。感官对象所触发烦恼的内心习气,称为所缘随眠(ārammanānusaya)

注释书力劝禅修者对不善速行心敬而远之。事实上,对于勤勉用功的禅修者来说,舍弃这些速行心是很自然的事情,他们不需要特别的努力就能避免不善(速行心)。观智变得锐利后,速行心就无法生起,因为心流在确定心那里就停住了。所以,心识的流转在确定心就停息下来,随后的速行心并没有开始运作。

佛陀继续说道,摩罗迦子!当你和你所感知的感官对象脱离了关系,你在它们上面就失去了立足处。


倾向涅盘

《自说经》(Udāna Kathā)的注释书对词语立足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如果禅修者解脱了贪爱和我见,从我的我所 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他就无法粘着于感官对象。就像佛陀所说,摩罗迦子!当你在这些感知对象上面失去了立足处,你将不在这个世界这里,也不在其他世界那里,不在任何世界的任何地方,这意味着苦的熄灭。

当自我没有了立足处,名法和色法在所有可能的世界都熄灭,这种熄灭意味着苦的结束。禅修者通过证悟圣道,他的心倾向涅盘,这是显然的。阿罗汉入般涅盘后,再也没有色法或心法的残余遗留下来(不生不灭)。般涅盘时,只要死心出现,阿罗汉就到达毫无残余的苦的灭尽(无余涅盘)。关于这点,注释书说道,当禅修者失去了色法的立足处,他就不在六根这里,也不在六门那里,不在六识的任何地方。

这和达到坏灭智和行舍智的禅修者的实际体验相符合。了知无常现象的真实本质后,烦恼就不会生起。这样的禅修者对所见到或所听到的色或声麈,完全是持着非个人的和客观的观点。达到随顺智(anuloma-nāna)的阶段后,他将准备证悟圣道,接着到达种姓智(gotrabhū-nāna),种性心把他提升到出离世间的阶段,改变了凡夫的种性。舍离世间后,(经历道智、果智、省察智,)禅修者证悟涅盘。

这就是《弥兰王问经》所说的:

 “Tassa tam cittam aparāparam manasikaroto pavattam samatikkamitvā appavattam okkamati, appavattamanuppatto mahārāja sammāpatipanno nibbānam sacchikaroti’ti vuccati.”

 “彼正确地修习,不断地作意,超越了持续的转起并到达[名和色的]不转起。大王!当彼经由正确的修习到达不转起,彼称为证悟涅盘。

 

摩罗迦子经的总结

佛陀给摩罗迦子教导的禅修方法总结如下:

  1. 在你正念地观照所见、所闻、所觉、所知时,保持仅仅是在见、在闻、在觉、在知,再无其他的如实知见。
  2. 如果你只是如实见、闻、觉、知你的所见、所闻、所觉、所知,你将会在情绪上不再缠缚于这些现象。
  3. 因为你和它们没有了任何关系,你将会在你所感知的感官对象上找不到任何立足处。
  4. 因为你于它们没有立足处,你不在这,不在那,不在任何地方,同时,因为你不存在于任何处,这意味着你已经证悟涅盘,一切苦都熄灭了。

摩罗迦子得到了佛陀开示的法益便用二十四条句子表达他的喜悦。善说!摩罗迦子!佛陀说道,然后又亲自逐一地把这些句子叙述了一遍。现在我来逐一地解释它们。

在看时未能观照色尘

 “Rūpam disvā sati mutthā, piyam nimittam manasi karoto.
Sārattacitto vedeti, tanca ajjhosa titthati.”

 “见到色麈,失去正念。作意色麈的可意相,他感受到贪着的侵袭,努力地粘着色麈。

人类生而喜欢可意的感官对象。你看着某物是因为它带给你愉快。那时,你就忘记了要修习佛法。甚至禅修者也可能会被令人愉快的视觉对象所改变,他的注意力可能会从神圣的目的转移掉。还没习惯于禅修练习的人,可能会容易地迷失于有诱惑力的视觉对象。一旦可意的概念打败了他们,他们将忘记佛法。因此,色麈能让人疏忽或失去正念。

一个让人愉快的笑容在看到它的人的心中产生印象。对它的回忆也总是令人愉快的(乐受、悦受)。看到它的人便会记住它几天、几个月、或几年。那时,心抓取色麈,好像磁铁吸引似的。

在这里,我用一般的术语来讲解(心)对色麈的反应。当然,某些时候,人对某个所见对象是感到厌恶的(苦受)。在其他时候,他或许感到无关紧要(不苦不乐受)。不管这个情况是什么,色麈的症结是,它会引发各种类型的感受,比如痛苦、快乐、贪婪、或恼怒,这些会造业感果,比如苦的轮回。色麈引发的苦/烦恼,在下一经句中就有说明:

 “Tassa vaddhanti vedanā, anekā rūpasambhavā; Abhijjhā ca vihesā ca, cittamassūpahannati. Evamācinato dukkham,  ārā nibbāna, vuccati.”

 “许多染着比如贪婪与恼怒因为色麈的触发而生起折磨牢固地抓取色麈的人导致他的心负担着苦恼。因此,宁愿承受苦的重担也不练习禅修的人就会远离涅盘。

所有的色麈都能引发感受或烦恼。一个可意的对象呈现在面前,喜悦于它,这就是乐受。一个不可意的对象呈现在面前,感到痛苦,这是苦受。这些感受是苦恼产生的原因,它们折磨他或她。如果某人看到美好的对象,占有它的欲念就生起了。如果他认为有人在阻碍他得到它,他就遭受苦恼。这样的心理倾向是贪婪和恼怒的结果。它们折磨失去正念的人。这些人永远忙碌于恶意的行为中,反对那些阻碍他达成欲念的人。他被贪婪和恼怒鞭打,努力地反击竞争对手和敌手,不管是真实的还是想像的,变得身心疲惫。

大部分人是没有正念地过完整个人生。对他们来说改变并变得有正念是困难的。一个人,如果无法接受正念,那就要接受烦恼,这就带来苦的轮转。在那种情况下,涅盘离他很遥远。

不禅修,将会无法体证三法印共相的智慧,引起烦恼增加生命的苦恼,就像火上加油。

我总结关于色法的这些要点如下:

  1. 色法造成难以对付的染着,染着使正念忘失。
  2. 染着的心粘着色法。
  3. 色法引发痛苦的感受和快乐的感受。
  4. 贪婪为缘起,恼怒生起,恼怒导致焦虑和苦恼。
  5. 任何人只要执取产生苦的有为法,将永远和苦为伴。
  6. 苦的轮转便远离涅盘。

观照色麈,涅盘现前

前述的经句描绘了图画黑暗的一面,但我也应给它光明的一面。

 “Na so rajjati rūpesu, rūpam disvā patissato;
Virattacitto vedeti, tanca nājjhossa titthati.”

 “他忆持正念地见所见之色麈染着便不会生起。因此从贪着解脱,他不会粘着于色麈。

这句揭示了内观禅修的要点(境为心转)。它嘱咐禅修者正念观照见到的对象。从这句明显可知,内观禅修的意思是,观照实际看到的对象,而不是还未看到的对象。内观只能通过实修的智慧达成,而不是通过听闻别人所说而得到的理论知识。

The Commentaries on the Theragāthā say that a meditator must try to note the eye-object perceived as it presents itself to eye-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eye-door, being mindful of the four aspects of clear comprehension: knowing what is beneficial, what is proper, what is the objective, and with unconfused mindfulness.

长老偈(Theragāthā)的注释提到,在视觉对象通过眼门呈现给眼识,而感知到该对象时,必须在升起眼识的当下、努力正念正知地观照该对象。正知明觉有四个技巧:善意的动机,明理作意(合宜时机和场合),业处清明,解行合一明觉的智慧。

先前我已经介绍了涉及眼识的心路过程。现在所讲的是相同的事情。如果你无法在看的眼门心路过程(两门混合心路过程)刚发生时观照到它,那就努力抓住第一个纯意门意识心路过程。能逮住那个意识升起的当下,即刻观照如实知见色麈实相的行者,可能会观察到在看的刹那当下,能观的眼识和所观的感官对象两者的坏灭。当他一境性专住于看的运作过程,不思考他所看的现象,视觉的了别觉知将会只持续一瞬间。这符合经句,见只是见的如实知见。在那种情况,烦恼将找不到机会生起。没有了烦恼,平息贪爱和渴望。

感官情欲五欲激发感受和染着感受和染着引发渴爱(tanhā)人们通过渴爱来粘着色麈。虽然非禅修者完全知道在看对象,然而不是带有正念地观照它,所以渴爱得以生起。但是禅修者始终正念于坏灭,不构想所见对象的概念,如此欲念或渴爱就没有机会产生,无明被消除,智慧生起。没有了渴爱等烦恼,造业感果如同新的爱取而无法生起,所以禅修者将从苦中解放出来。下面的偈句是总结:

 “Yathāssa passato rūpam, sevato cāpi vedanam;
Khīyati nopacīyati, evam so caratī sato.
Evam apacinato dukkham, santike nibbāna vuccati.”

 “见到所见之色麈时,禅修者只是如实知见色麈,只是感受所见色麈,没有构想色麈的概念。如此,苦熄灭。我说,用这种方式禅修的人,倾向涅盘。

禅修者没有粘着色麈或者构想色麈的概念,他带有正念地观照色麈,因此没有造业感果的烦恼。

长老偈(Theragāthā)的注释强调,见色麈的意思是,在看色麈时,具有高度的确信,所看到的色麈是无常的。眼识产生看的感觉,意识把感觉带到心所依处。心收集这些感觉,把它们储存起来,就像贪婪者积聚财富。结果就是贪婪的增长。贪是烦恼的一种,依赖烦恼,业和业报得以形成。禅修者拒绝这样粘着眼识和它的后续心流。也就说,禅修者放弃对烦恼的粘着,烦恼导致苦的轮转。每次观照看到的色尘,观智就得到培育。每次观智得到培育,烦恼就被丢弃。如此,我们说他正在享受一向涅盘在烦恼被丢弃的刹那得到的瞬间安乐。

安住于究竟法的禅修者,将能阶段逐次地证入观智。他将依次证入名色分别智,经过随顺智,到达种姓智。依据《发趣论》所说,种姓智最终将把禅修者带到道智和果智。请注意,随顺智是十个阶次内观智的最高阶段。因此,立志证悟涅盘的人必须鞭策自己勤奋地修习内观禅修。

以下是论述到现在为止的要点总结:

  1. 正念地观照色麈,贪爱就能清除。
  2. 没有了贪爱或欲念,心就不再粘着色麈。
  3. 看到时当下即刻观照,仅仅如实觉知看。
  4. 如果用这种方式观照,苦的轮转将会停止。
  5. 这就是禅修者实修的方法。
  6. 苦熄灭后,涅盘现前。



未曾听闻的声麈

现在我来谈佛陀给摩罗迦子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摩罗迦子,你如何认为?对于此前从未闻到的、现在没有闻到的、在未来不可能会闻到的声,这样的声麈会导致你生起欲念、贪爱、喜爱吗?

摩罗迦子回答道,欲念、贪爱、喜爱不可能会由于此前从未、现在没有、未来不会听到甚至想像到的声而生起。这个回答是正确的。听到可意的声音以及认知了发出声音的个人后,听者发展出对发出声音者的爱慕或者执着。执着发展后,烦恼产生并运作,随后便是苦的结果。如果当下观照听到,就能防范烦恼。记得先前所说关于看到的现象。

概念和究竟实相

先前已经讨论过眼识的心路过程,把它的细节适当修改后就能应用到耳识,所以我只指导耳识过程的要点。

  1. 在声音进入耳门的时候,我们说,听到声音。这是第一个耳门心路过程。
  2. 然后,意识审查所听声音的本质。这是第一个意门心路过程。
  3. 在第二个意门心路过程,识知声音所提示的名称。
  4. 再接下来的(第三个意门)心路过程,领会声音所传达的概念。

所缘对象产生声音时耳朵仅仅听到它。如果带有正念地听它没有超过耳门听的过程就让听的过程中断了下来当下截止心流。然而,如果没有正念观照,心行造作将会产生而造业感果。你可能会回忆听到的声音,接着省察思维它。那意味着,意识的心流已经开始接管。即使那样,意识的第一个意门过程只是知道这个声音,概念还没有形成。如果你能正念地观照它,认知到此结束,在声音的如实知见阶段停止下来。如果你无法中断后续的思想活动,接下来的意识过程将解释发声者的个人的概念,然后再接着的过程将会区别个人的性别。接着,开展贪或嗔。这就是听的心路过程如何引发烦恼。所以要求听只是听的如实观照。以上这些叙述的总结如下:

  1. 如果没有正念地观照当下生起的现象,最终会生起概念的了别觉知。
  2. 为了获得对究竟法的如实知见,下面的原则应该谨记在心。
  3. 正念地观照听到的当下。(耳识听的过程生起当下,即刻观照。如错过这个时机后,一旦意门意识省察过程生起,即刻观照。)
  4. 截断在听时心路过程的流转(如果能做到这点,意识的第二个意门心路过程就不会生起)。这和经文一致, 听只是听的如实知见
  5. 然后就能分别名法和色法。(你所听到的声麈,是正在运作的色法。能观的心识是名法在了别觉知。如此,名法和色法就能被区别出来。所听和听两者,升起后下一刹那就灭去)
  6. 最后,你将会了知无常、苦、无我这三法印共相。

在听时未能观照声䴤

 “Saddam sutvā sati mutthā,
piyam nimittam manasi karoto;
Sārattacitto vedeti, tanca ajjhossa titthati.”

 “闻到声䴤,失去正念。作意声䴤的可意相,他感受到贪着的侵袭,努力地粘着声䴤。

声音呈现于耳门后听者尝试去识别它通常期望它是美好的和令人愉快的这往往会引发不善的思维、语言、和行为。在观照声音的时候失去正念,如果它是可意的声音,欲念就生起。听者执取所听到的,就好似在摄取或吸收它。听者无论何时回忆起声音,欲念生起并反复折磨他。难陀王子的故事就能说明这点。

难陀的故事

悉达多王子和难陀王子是同父异母兄弟悉达多的母亲是Mahā Māyā难陀的母亲是Mahā Pajāpati Gotamī。他们的母亲是姐妹,都嫁给了净饭王。悉达多出生七天后,Mahā Māyā去世了。Mahā Pajāpati Gotamī把亲生儿子交给了王室的奶妈照看,自己抚养悉达多,亲自给他哺乳。

悉达多王子成为了佛陀,来到王舍城,在那里安度第一个雨季安居。在佛陀到来三天后,净饭王为他第二个儿子难陀安排结婚宴会,难陀和Princess Janapada Kalyānī订了婚。因为佛陀受了邀请,而来到了王宫提供他膳食的地方。佛陀将要返回寺院时,告诉难陀,带上他的钵,并跟着他走。出于对兄长的敬畏,难陀照佛陀说的去做了,以为佛陀迟早会拿走自己的钵,让他回去。在难陀将要离开王宫时,Princess Janapada Kalyānī大声地呼喊,我的夫君,快回来!

到了寺院,佛陀问他弟弟,是否愿意成为僧侣。难陀没有意愿脱下他的礼服,但是他被敬畏淹没了,说到,是的。所以他是被命令的,但是他一点也不快乐。一天,他抱怨着,在这神圣的修行中,我感受不到快乐,我无法继续呆在这里了。我要回到世俗的生活。

佛陀知道难陀的不满,问他为什么不快乐。难陀告诉他,Janapada Kalyānī的话语总在他耳朵边回响。

佛陀拉着弟弟的手,带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那里刚刚发生了一场森林大火。佛陀给他指了指,在一根烧焦的圆木上,正坐着一只受伤的又老又丑的猴子。从那里出发,佛陀又把他带到了忉利天,把这位正在害相思病的王子介绍给一群五百位的女神。佛陀问难陀:谁更漂亮?Janapada还是女神中的任何一位?难陀回答道:世尊,和这些女神比起来,Janapada就像那只刚刚看到的老猴子。

 “难陀,佛陀说,继续当比库吧。我答应你,你将会赢得你现在看到的美女中的一位。从忉利天回来后,难陀变得勤奋地禅修,希望有一天他能得到这些女神中的一位。

传言在寺院中流传开来,说难陀修习佛法,是为了得到一位漂亮的女神当妻子。他被同修取笑,说他就像每天领工资的工人,甚至是抵押了财物的奴隶,他只是为物质利益而工作。这些谈论让他感到苦恼。他把自己隔离开来,尽最大努力地禅修,决心直到所有烦恼都被烧尽为止。最终,他赢得了道智和果智,成为阿罗汉。

从这个故事学到的教训是,如果某人无法正念观照他所听到的声音,他就趋向于一次又一次地回忆它。然后,声音粘住了内心。心识吸收由渴爱变幻出来的所有感受。

 “Tassa vaddhanti vedanā, anekā saddasambhavā;
Abhijjhā ca vihesā ca, cittamassūpahannati.
Evamācinato dukkham, ārā nibbāna, vuccati.”

 “许多染着,比如贪婪与恼怒,因为声尘的触发而生起,折磨牢固地抓取声尘的人,导致他的心负担着苦恼。因此,宁愿承受苦的重担也不练习禅修的人远离涅盘。

这偈句不需要更多的说明,在解说眼门的心路及心所的时候,所说已经很充分了,只是上下文中的替换问题。

观照声麈涅盘现前

 “Na so rajjati saddesu, saddam sutvā patissato;
Virattacitto vedeti, tanca nājjhossa titthati.”

 “他忆持正念地听所闻之声染着便不会生起。因此从贪着解脱,他不会粘着于声麈。

 “Yathāssa sunato saddam, sevato cāpi vedanam;
Khīyati nopacīyati, evam so caratī sato.”

 “闻到所闻之声麈时,禅修者只是闻声麈,只是感受他闻声麈,没有构想声麈的概念。如此,苦熄灭。用这种方式禅修的人,我说,他倾向涅盘。

这些偈句不必解释。关于看的解说,适当地修改细节后,就适用于听。警句形式的总结同样也适用。



从未嗅过的香尘

佛陀向摩罗迦子提出第三个问题:

 摩罗迦子,你如何认为?对于以前从未嗅到的、现在没有嗅到的、未来不可能会嗅到的香,这样的香尘会导致你生起欲念、贪爱、喜爱吗?

摩罗迦子回答说,不可能会由于以前从未嗅到的、现在没有嗅到的、将来不可能嗅到的香尘,而生起欲念、贪爱、喜爱。

欲念无法在从未觉知到的现象上发展出来,禅修者不必考虑这些事情。但是,那些无法观照香尘和鼻识的人,将会远离涅盘。

在嗅时未能观照香麈

佛陀对摩罗迦子的回答感觉满意,说到,善说,然后诵出和之前相同风格的四行经句。

 “Gandham ghatvā sati mutthā,
piyam nimittam manasi karoto.
Sārattacitto vedeti, tanca ajjhossa titthati.”

 “嗅到香䴤,失去正念。作意香的可意相,他感受到贪着的侵袭,努力地粘着香䴤。

禅修者很少喜欢芬芳的气味。他们通常不得不忍耐不可意的气味。他们一般不会渴望香气,这是一种执着,会让人对法失去正念。

 “Tassa vaddhanti vedanā, anekā gandhasambhavā;
Abhijjhā ca vihesā ca, cittamassūpahannati.
Evamācinato dukkham, ārā nibbāna vuccati.”

 “许多染着比如贪婪与恼怒因为香䴤的触发而生起折磨牢固地抓取香䴤的人导致他的心负担着苦恼。因此,宁愿承受苦的重担也不练习禅修的人的远离涅盘。

这里,如同之前,强调的是没有禅修就会远离涅盘的事实。

观照香麈,涅盘现前

 “Na so rajjati gandhesu, gandham ghatvā patissato;
Virattacitto vedeti, tanca nājjhossa titthati.”

 “他忆持正念地嗅所嗅之香染着便不会生起。因此从贪着解脱,他不会粘着于香麈。

 “Yathāssa ghāyato gandham, sevato cāpi vedanam;
Khīyati nopacīyati, evam so caratī sato.
Evam apacinato dukkham, santike nibbāna vuccati.”

 “嗅到所嗅之香麈时禅修者只是嗅香只是感受他嗅香没有构想香麈的概念。如此,苦熄灭。用这种方式禅修的人,我说,他倾向涅盘。

为了驱除烦恼每当心识了别觉知香麈的刹那当下即刻正念观照它。现在我将继续谈尝的感知。它将向你揭示如何修习内观。

从未尝过的味麈

佛陀向摩罗迦子提出下一个问题。

 摩罗迦子,你如何认为?对于以前从未尝到的、现在没有尝到的、未来不可能会尝到的味麈,这样的味麈会导致你生起欲念、贪爱、喜爱吗?

我来谈谈击中人类弱点的味道的快乐。那些从没品尝过其他国家的水果或蛋糕的人,对它们就没有欲念,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享受过它们。但是,品尝过它们的人就发展出对它们的贪爱。在经文中记载有某些人为满足他们的味觉而丢掉生命的例子。如果即刻观照在尝时的当下心流,烦恼就能够被清除掉。

在尝时未能观照味尘

 “Rasam bhotvā sati mutthā,
piyam nimittam manasi karoto.
Sārattacitto vedeti, tanca ajjhossa titthati.”

 “尝到味尘,失去正念。作意味尘的可意相,他感受到贪着的侵袭,努力地粘着味尘。

很少人曾经观照过吃和味道。普通世俗人几乎不知道这项禅修练习。甚至博学的人都没留意它,他们以为,获取到所吃食物的味道时,没必要去正念地观照它。这等于不尊重内观禅修的教导。有些人更是离谱,说观照味道纯粹是浪费时间,他们说,应该尽快吃完,这样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开展禅修。

多数的禅修者对吃东西时失去正念这点自觉惭愧。一旦他们在吃食物时没有观照味尘,他们就失去正念,执着于它。那意味着他们培育感官情欲,在享受吃的快乐。

所有的食物和菜肴都被烹调的很美味。世俗人在提供食物给比库时,他们特别用心地准备食物,让食物吸引人。这显示人们是多么地重视味道。我记得毛淡棉一位禅师的观察。他曾经教导一名信众说,比库带有正念地进食,不重视它的味道,就好像美味不好吃,这是正常的事情。这句话引来了该信众的抗议,他说,尊者!你把我准备给你享用的美味食物看成不好吃的东西,这是很不合适的。他这样说是很合情理的,因为准备给比库的食物通常是由布施者准备的,所以接受者应该津津有味地享用它们。(但是)这里,准备美味的食物是布施者的责任,而比库应该观照所有昩麈,就如同观照不可意物一样,这样烦恼才无法战胜他们。

寺院的训练要求比库们吃时要智慧地明理作意。不像世俗的人,比库进食,不是为了享受,不是为了满足,不是为了身体发育,不是为了长肥,只是为了支持神圣的修行,止息饥饿和口渴的痛苦,如此,他们才能有效地从事禅修的训练。如果你能修习食厌想,是更值得称赞的。关于食厌想,请看《清净道论》[Vism. 341]。不过,基于我们的目的,按照大念处经的方法来修习是最好的。

 “Tassa vaddhanti vedanā, anekā rasasambhavā;
Abhijjhā ca vihesā ca, cittamassūpahannati.
Evamācinato dukkham, ārā nibbāna vuccati.”

 “许多染着比如贪婪与恼怒因为味麈的触发而生起折磨牢固地抓取味的人导致他的心负担着苦恼。因此,宁愿承受苦的重担也不练习禅修的人远离涅盘。

这里不需要再详细的解释,因为只是把香替换成了味。

有三种生活的必需品-食物,衣物,还有庇护所。这个世界充满数百万饥饿的人。对食物的寻求对他们来说是种负担。人们全部外出获取食物。在为生计的努力中,一些人为了夺取他们想要的,不惜使用任何手段,不管是干净的还是肮脏的,当他们遇到对同一食物的竞争或竞争对手,嗔恚心就生了起来。对每个人来说,结果就是烦恼。所有这些从欲念和执着的发展中滋生出来的烦恼,都是因为未能禅修造成。对于味道这种情况,某人被烦恼打败后,他就要被导致苦的轮转的业和业报所折磨。

很多人在吃东西时没有正念观照。他们习惯于吃的时候没有提起正念,然后继续这个坏习惯。在那种情况下,他们是正在积聚苦,这种像火一样燃烧的苦,还要燃烧未来很多世的生命。

观照味麈,涅盘现前

 “Na so rajjati rasesu, rasam bhotvā patissato;
 
Virattacitto vedeti, tanca nājjhossa titthati.”

 “他忆持正念地尝所尝之味染着便不会生起。因此从贪着解脱,他不会粘着于味麈。

就在尝到食物的那个当下,禅修者运用观禅心法到有关舌识的现象上,这是一条清晰的指导。它不是说,应该正念观照某人从未体验到的美味。拿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观照进食。

一名比库在桌子前坐下来时,看到食物,他观照正在看的现象。举起手去拿食物,观照手正在举起的动作。手拿食物,观照正在拿。把食物送到嘴边,观照正在送的动作。食物接触到嘴,观照接触。张开嘴,放进食物,合上嘴,放下手,手接触到盘子,同时咀爵食物,观照这些动作的每一个无常变化。在手移动和咀嚼食物时,觉知每一个动作背后运作的蕴处界。如果手碰到热的食物,警觉于热的四大变化。舌头尝到甜或酸,观照每一味道。如果这样地观照吃或尝的所有身心现象,就能清除对食物的欲念,最终对食物的所有贪爱都被清除。定力增强后,就能如实知见味麈,再无其他。他不会想起,某盘鸡肉咖哩饭是美味的。这意味着,他已经舍弃品尝的美味对象,然后因此清除了烦恼。

行者在马哈希禅修中心的亲身经验证实了这点。一位禅修者进食时,他发现那食物产生的香的气味和甜的味道。然而,一旦他开始正念觉知气味、味道、鼻识和舌识、还有能观的心等现象,这些现象马上消逝掉。在这种情况下,贪爱没有机会生起,因为禅修者只是如实知见味道,别无其他。一些禅修者说,他们正在观照尝的现象时,无法识别给予的是哪类食物。这是很有可能的。因为没有了贪爱和执着,就没有快乐能从所咽的食物产生。那里没有了执着,他就不会紧紧抓住感受,好像吞下那种贪受似的。

 “Yathāssa sāyarato rasam, sevato cāpi vedanam;
Khīyati nopacīyati, evam so caratī sato.
Evam apacinato dukkham, santike nibbāna vuccati.”

 “尝到所尝之味䴤时禅修者只是尝味䴤只是感受他尝味䴤没有构想味䴤的概念。如此,苦熄灭。用这种方式禅修的人,我说,他倾向涅盘。

禅修者像其他任何人一样吃和品尝食物,但是他没有沉迷于味道,所以没有造作和味道有关的善或不善的身口意三行。这意味着品尝无法导致业行和业报。没有造业感果,爱取有的轮转就无法生起,那里将是苦轮转的尽头。

缘起的教义说,受缘爱。然而,因为感受灭去后渴爱没有生起,执取和烦恼不会出现,业和业报都成为无效。因为苦的原因被消除,坚定修习观禅的禅者,寂静在烦恼被消除的当下建立起来,此时他达到瞬间安乐(tadanga nibbāna,一向涅盘) 。这能最终圆满圣道和道果。

证悟法

注释书中引用到很多在进食时禅修而证悟涅盘的例子。以前在斯里兰卡,有栋斋堂,比库们每日托钵回来后便停在那里进食。通常他们在那里进食初时的早晨稀粥,然后外出托钵,回来后再到同一个地方进食正餐。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在进食时修习内观禅修从而证悟阿罗汉的。在那些日子里,这是惯例,而不是例外。

《人施设论》Puggalapannatti的注释说道

 “具有绝对的信念,勤奋于内观禅修,他可以在行走时、站立时、坐着时、躺下时、食用副食或主食时,证悟道智和果智。如此禅修而未能获得智慧,这样的例子是不存在的。

所以我力劝你们观照进餐时的整个详细过程。如果你们是独自一人进餐,这可以很容易做到。你吃的每一口,其中或许有大约四十种值得观照的事物,如果你持续地观照它们,完成一餐可能要花大约一个小时。如果你不得不和其他人一起进餐,这也许做不到,但是我建议你去尝试。



从未有过的触觉

佛陀向摩罗迦子提出的第五个问题如下:

摩罗迦子,你如何认为?对于以前从未触到的、现在没有触到的、在未来不可能会触到的触觉,这样的触觉会导致你生起欲念、贪爱、喜爱吗?

摩罗迦子给出否定的回答,这是正确的。在这里再次强调,没有烦恼会由于未经验过的感官对象而生起。本地的居民不会因为此前他们从来没有看到的外国风俗而发展出欲念。同样的推论也适用于友谊 ,一 个人决不会和以前他从未遇到或看到的人交上朋友。

我们大多数人,看和听是间歇性。我们不会始终都在看或听事物。我们没有一直吃东西,所以尝就更少发生。然而身触始终在发生。它们远远比其他感受更普遍。甚至在坐、站、吃、喝时,都可能感觉到它们。所以我们天天都在和身触打交道。和其他任何对象相比,禅修者通常是不得不去观照更多的身触对象。

经文说到,在你行走时,了知你正在行走。当你观照行走,举起脚、往前推、放下脚,你就是在觉知和行走过程有关的整个身心运动。这就是说,对行走的觉知生起了。依照佛陀教导 在你觉()时,仅仅如实知,所以你应该让那觉知停留于只是觉知,别无其他。这个禅修方法主要是针对运动四大元素的活动,虽然有时热的元素,或硬的元素可能最明显。不过你应当专注于主要的运动元素。(译注: 见闻觉知中的觉,包括鼻、舌、身的感知。本段的觉(知)就是见闻觉知中的,但特指身根对地火风等身触色法的感知。

经文进一步说到,在你站立时,如实知你正在站立。在你坐时,如实知你正在坐。这里同样,它在教导观照运动蕴处界的本质。如果你对这个方法(的效果)不满意,可以在站着时、坐着时、或躺下时,都观察腹部的上升和下降,通过这种方式观照运动四大元素的活动。

本书的身触,是指世俗的触觉,即身体对地火风三界的感知。

为什么不教导入出息念

入出息念 (安那般那念)是包含在十随念中。它是专注于入息和出息。呼吸是运动元素的一种活动。因此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是进行入出息念的练习呢?依照本人观点,我同意入出息念业处可以导致观智的建立,但是应该注意到,《清净道论》把它放到了止禅业处的类别中,而不是观禅。它列举十四种身至念业处如下:

 “于此,有三节,也就是说,四威仪节、四正知节、界作意节,如同它们被陈述的那样[ M.iii.89],涉及观。所以只有两节,即入出息念节和厌恶作意节,涉及止。”(Vism. 240)(译注,更精确的文义把握,请全面阅读《清净道论》的身至念节P244

如此它清楚地讲到入出息念属于止禅。因此如果我们提倡入出息念我们将会面临这样的批评说我们是在教导止禅samatha而不是观禅vipassanā。这样我们将无法反驳这种刁难同时又不抵触《清净道论》的这个教导。不过,我们允许那些喜欢练习入出息念的人达成他们的愿望。我们不会对他们强加限制。

《无碍解道》和《清净道论》都清楚提到,进行呼吸练习时,必须专注于鼻子前端(人中),不要让心识跟随呼吸的出入过程。目的是使得禅修者培育出近行定(upacāra samādhi),然后达到安止定(appanā samādhi)而进入禅那。

在内观练习中,没有限制禅修者要持续不断地只观照一个现象。如果我们教导禅修者在出息入息时观照发生在身体各部分的所有触的现象,我们将再次面临批评,批评我们抵触刚提到的两处典据。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鼓励禅修者练习入出息念来开展内观禅修的原因。

观照腹部的运动

有人问道,观照腹部的上升和下降是否真的是遵照巴利经文。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在相应部蕴处品的典据中能得到回答,那里陈述到,没有观照发生在六门的名法和色法的生起和灭去,将导致烦恼的增长,相反地,观照它们镇伏烦恼后证悟道和果则带来涅盘。《摩罗迦子经》同样非常清楚地指出这点。我会点出支持我们的方法符合经文的理由。

念处经在指示如何观照四种元素(四大)时,它是提倡观察四大最明显容易起观的现象。腹部的运动显示四大元素的运作,风大是界作意方法所观察的四种元素中的一种。相对于巴利文的技术性术语,我更喜欢普通的语言,所以我没有要求禅修者们专注于风大(vāyo dhātu),而是要求他们观察腹部的上升和下降。佛陀在给出建议 行走时,如实了知我在行走,偏好使用简单的用语,(我)使用日常用语和这相符。禅修者通过持续的内观禅修的练习,定力增长后,将能如实了知腹部动作中运动元素的本质。

通过阅读念处经和相应部中其他经的典据,我们就知道,禅修者不但要专心观照经文中经常提到的四种威仪,日常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其他姿势或动作同样也需要观照。

如果禅修者对观照腹部的上升和下降(的效果)感觉不满意,他可以尝试在坐时观照坐,在站时观照站,或者在躺下时观照躺下。不过我们没有强烈要求禅修者练习入出息念,因为我们认为它和《清净道论》以及念处经的注释中的叙述有抵触。它们讲到通过专注入出息来达到安止定,然后开展内观禅修。但是我们没有阻止任何人去练习入出息念。

现在我回到原先的话题。

在触时未能观照触觉

 “Phassam phussa sati mutthā,
piyam nimittam manasi karoto.
Sārattacitto vedeti, tanca ajjhossa titthati.”

 “触到触觉,失去正念。作意触觉的可意相,他感受到贪着的侵袭,努力地粘着触觉。

身触在身体的各个部位生起。有生命的身体接触到没生命的对象身觉心受就生起。肢体相互接触,同样会发生。还有内部身觉心受,它们常常被忽略没注意到。比如,我们常常没有注意到血液和身体内含的肌肉组织的碰触。那些不习惯保持正念的人没有能力完全地观照外部的觉受,更别说内部的了。所以如果你只是散漫地练习禅修,你很可能就忘记了法,而在见到身心现象时认为它们是美好的。如果你忘记了要观照五蕴的生灭,发现了可意的感官对象就去追求它们,这是自然的事情。有时你或许会看到不愉快的景象或听到烦扰的声音而感到不乐。这也会使你忘记禅修业处。

五欲失去正念的人招致烦恼。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快乐的享受连接在一起。睡在柔软的床上时,他们感觉舒适。最新的款式带来触觉上的奢华感受。甚至日常锻炼身体,也是因为想到这将会有助于感官享受和美貌而满心欢喜,所以要锻炼。所有这些快乐和愉快都是他们环境的产物,他们生活在崇拜五组感官情欲的环境里。他们制造烦恼。涅盘远离那些喜好烦恼的人。因此有下面的偈句:

 “Tassa vaddhanti vedanā, anekā phassasambhavā;
Abhijjhā ca vihesā ca, cittmassūpahannati.
Evamācinato dukkham, ārā nibbāna vuccati.”

 “许多染着比如贪婪与恼怒因为触的触觉而生起折磨牢固地抓取触觉的人导致他的心负担着苦恼。因此,宁愿承受苦的重担也不练习禅修的人的远离涅盘。

所有关于看、听等等所说的,也适用于触。如同之前,强调的是一个事实,屈从于烦恼的愿望,他就积聚起大量的苦,苦让他远离涅盘。

观照触觉涅盘现前

 “Na so rajjati phassesu, phassam phussa patissato;
Virattacitto vedeti, tanca nājjhossa titthati.”

 “他忆持正念地触所触之触染着便不会生起。因此从贪着解脱,他不会粘着于触觉。

在观照站立时,你可能会感觉疲累、僵硬、疼痛、或瘙痒。当这些不可意的觉受出现后,你必须专注于不舒服的源头,并注意疲累、疼痛等现象的本质。观照感受时,这是受念处(vedanānupassanā)。在注意热时,是在观照热的四大元素(火大的冷热),在观照坚硬或粗糙的表面时,是在观照地大元素。有时可能感受到风大的元素和热的元素混合在一起,你也应该观照它们。应当观照每一种身体动作:弯曲或伸展手臂或腿、向后向前倾斜头部、张开或合上眼睛、或眨眼。穿衣、洗涮、或沐浴时,可能有很多种动作。甚至在大小便时,也不要忘记注意运动的元素的运作。经过练习,你甚至可能有能力在说话时观照说话。

我们要求观照腹部的上升和下降,这有助于初学者开展禅修。如果某人喜欢,他可以练习观照呼吸,但是据我们的经验,以观照呼吸为开始的这些人,结果后来观照腹部运动并证得了法。我们教导已经开发了定力的禅修者扩展练习,去观照出现在六根门的每个现象。通过这种正念的练习断除了贪爱后,你将不会再有欲念去抓取或放纵于身触。

 “Yathāssa phusato phassam, sevato cāpi vedanam;
Khīyati nopacīyati, evam so caratī sato.”

 “触到所触之触觉时,禅修者只是触触,只是感受触触,没有构想触觉的概念。如此,苦熄灭。用这种方式禅修的人,我说,他倾向涅盘。

前面讨论的关于其他感官的内容同样适用这个情况。

拒绝正确的方法

我们当中有一些不同意见者,他们既不修习法也不容忍别人修习法。他们拒绝有关禅修的方法,说每人都知道他们的身体行为,所以没有必要去正念地观照它。

感官对象接触感官根门后,相关的心识就生起。从心识生起的刹那当下开始,预防烦恼的生起,这就是禅修的目的。观照此前从未看到或听到的事情,则排除在外。不同意见者,企图批评我们教导的方法,主张观照腹部的上升和下降是多余的。这和《摩罗迦子经》和《大念处经》中的教导有矛盾。每个人都知道他呼吸。(注:按照批评者的逻辑,经中教导观照呼吸身心现象而他修习呼吸表相,)这暗示着他应该不觉知他自己的呼吸,这是非常荒谬的。

那些主张不应该观照身体或者身体的部分比如头部、肢脚、或腹部的人是直接地反对佛陀的教导。或许这是因为他们从未经历过观智。当你看或注意身体内的色法,它完全地符合教导 见到色时,如实知色。相同的方式,你必须观照触,是依照教导 触到触觉时,如实知触觉。 巴利三藏和它的注释书中没有任何内容建议阻止他人注意他的身体举止。所有的感官根门、感官对象、产生于身体的感官心识(六识),如果阻止我们观照它们,这将是违反(佛陀的)教导的。提倡如此观点的那些人,是在教导异端。

下面我简要地总结内观禅修的方法:

 观照每一次生起的名法和色法。这将导致你获得了知它们的因和果的智慧缘摄受智。最后,你将了知无常、苦、无我这三法印共相(注:生灭随观智)。用这种方式修习的任何人都能证悟涅盘。

Now I will give you the task laid down by the Buddha regarding meditation on mind objects that give rise to mind-consciousness.

现在,我将给你一个佛陀布置的任务,就是观照引发意识的法麈


从未觉知的法䴤

 摩罗迦子,你如何认为?对于以前从未知到的、现在不知到的、未来不可能会知到的法䴤,这样的法䴤会导致你生起欲念、贪爱、喜爱吗?

就像之前,摩罗迦子对这个问题给了否定的答案,然后佛陀指示他如何修习内观禅修。关于佛陀对他的教导的总结,请参考第9页(译注,应该是指摩罗迦子经的总结节)。

在知时未能观照法䴤

 “Dhammam natvā sati mutthā,
piyam nimittam manasi karoto.
Sārattacitto vedeti, tanca ajjhossa titthati.” 

知到法䴤,失去正念。作意法䴤的可意相,他感受到贪着的侵袭,努力地粘着法䴤。

这里的术语‘dhamma’ -法䴤(1)泛指一切身心现象或心所认知的对象,它不是抽象的意义、而是真实的现象。它涉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它产生了男性或女性的观念。它包含身体的生理现象和养份。它包括人类或天神以及牛等动物的所有概念。它包括比如壶、锅和房屋建筑等所有无生命对象。所有的感官对象,不管是究竟的还是虚构的,都是法。普通人看到自然界中存在的事物时,他们通过树、森林、山脉等概念来识别它们。那些达到正知明觉法住智和 生灭随观智的人,常常看到天神、阿罗汉、佛陀、以及其他有真实血肉的对象的景象。不管它们是如何被看到的,通过肉眼还是心眼,这对象依照观察者对它们的感受而生起贪爱或嗔恚。一旦这些感受生起,他就忘失了禅修,沉湎于所想的内容,然后烦恼生起。这个内容解释在下面偈子中。

1 法䴤 - 相对于意门的法所缘,或是心识了别觉知的对象。法䴤则有六种:净色(五根门的感官神经系统)、微细色(四大所、由微小粒子的色聚及能量所组成)、心识、心所、涅槃、概念。例如听到带有情感的歌声,心中生起的画面就是在意门现起的法所缘/法麈。实修法念处,有两种方式观法麈,心识的了别觉知、或意门生起的心眼观看法所缘。若能直观、现观法所缘,便可超越概念,如实知见,法尔如是。

 Tassa vaddhanti vedanā, anekā dhammasambhavā;
Abhijjhā ca vihesā ca, cittamassūpahannati.
Evamācinato dukkham, ārā nibbāna vuccati.

许多染着比如贪婪与恼怒因为法䴤的触发而生起折磨牢固地抓取法䴤的人导致他的心负担着苦恼。因此,宁愿承受苦的重担也不练习禅修的人的远离涅盘。

观照法麈,涅盘现前

The preceding stanzas show the darker side of life for the meditator. There is a brighter side, though, which is given in the following stanza.

先前的偈句向禅修者展示了生命黑暗的一面。下面的偈句则显示光明的一面。

 “Na so rajjati dhammesu, dhammam natvā patissato;
Virattacitto vedeti, tanca nājjhossa titthati.”

 “他正念地忆持所知之法染着便不会生起。因此从贪着解脱,他不会粘着于法麈。

这里的想法、念头或法麈缘起的所有的现象不是究竟实相法,而只是概念(pannatti)。但是,在意门生起的意识本身是究竟法。法(所有自然现象)包含由心的对象(法尘)创造出来的念头和想法,它刹那生刹那灭,所以是无常的刹那变化。禅修者想像到一个对象时,只要即刻正念地观照,它马上就消失掉。实际发生的过程是构成名法的意识(识缘名色的意识)即刻消失。因为观察者专注于所缘对象的法麈,没有看到由于对象生出的后续心法或名法。他如此正念观察对象后,执取就不会生起。也就是说,正念消除了贪爱或染着。这种情况下,心识仅仅是出现后即刻消失 (截断心流)。这符合教导 知只是知的如实知见。如果没有观照心识觉知的对象(法尘),感受往往会引发烦恼。

 “Yathāssa vijānato dhammam, sevato cāpi vedanam;
Khīyati nopacīyati, evam so caratī sato.
Evam apacinato dukkham, santike nibbāna vuccati.”

 “知到所知之法麈时禅修者只是知法麈只是感受他知法麈没有构想法麈的概念。如此,苦熄灭。用这种方式禅修的人,我说,他倾向涅盘。

想法、念头形成时,就必须即刻观照,这样烦恼的趋势就没有机会生起。烦恼止息后,业和业报同样止息,刹那止息让禅修者得到刹那安乐(tadanga nibbāna,一向涅盘)的回报

请注意涅盘对每一位修习内观禅修的人来说是容易达到的。相反,非禅修者远离涅盘。

Bāhiya Dārucīriya的教导

诵出这二十四行经句后,佛陀做了总结 摩罗迦子!我已经指导善摄六根、触断烦恼方法的简单说明,你必须努力理解它的深层内涵。

摩罗迦子对佛陀的教导很欢喜,他表达了喜悦之情,礼敬佛陀后离开了。他到一个僻静的地方隐居下来,正念地、持续警醒地、精勤地、专念地认真禅修。不久,他体证清净修行的成果,获得观智,成为阿罗汉。

曾经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进行日常的托钵。有一位名字叫Bāhiya Dārucīriya的隐者走近佛陀坚持请求佛陀给他一些简要的指导。佛陀建议他,如实观照在六根门发生的感官对象(外六处)。(注 - 善摄六根、根麈合和生识的当下,即刻观照,截断心流,触断烦恼的观禅法门)佛陀的话是这样的:见只是见,闻只是闻,觉只是觉,知只是知的如实知见

 “Ditthe ditthamattam bhavissati;
sute sutamattam bhavissati;
mute mutamattam bhavissati;
vinnate vinnanamattam bhavissati.”

在这部《摩罗迦子经》中的教导和它是一样的。所以内观的方法是,在色、声、香、味、触、法等外六处现象发生的当下,即刻正念地观照它们。虽然这个教导非常简要,但它的意义非常深远。从1938年开始的将近四十年里,我为了数以千计信众的觉悟,定期地讲解这部《摩罗迦子经》,涉及圣道和圣果,以及关于省察智为主题。我相信,到现在,这些信众中的很多人已经证入了能引领他们到达道和果的智慧。

我用一个祝愿来结束本次开示。愿意分享我们布施、持戒、禅修的功德给我们的父母、亲戚、现场的祝愿者,分享给所有人类、所有天神、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祝愿他们喜悦这些善行,祝愿他们身心安乐!

Sādhu! Sādhu! Sādhu!

萨度!萨度!萨度!



[1] 无法获得超越六根门的入口,对于五门心路过程来说,就是只经历了五门转向心、五识、领受心、推度心和确定心,心路过程就停止了,这些都是果报心,它们构成五门心路过程的被动阶段。确定心之后的速行心阶段是主动造业阶段,因为速行心不生起,就没有烦恼生起的机会。这种情况在这个讲记的后面有讲到,班迪达尊者的《解脱道上》一书后面问答部分也讲到。而对于发生于意门的情况,马哈希尊者在Manual of Vipassana第一卷第二册56页有说明。

[2] 六支舍(chaḷaṅgupekkhā)是对六根的所缘无论好坏都保持离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