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知/明觉 正念的运用、依法而住
正知/明觉
正念的运用、依法而住
英文作者: 张贵人/Oliver
中译:吴上奎
佛教是一个实用性的宗教,要我们在生活上实际奉行,学佛不是拿来辩论高下、或仅是一门纯研究的学问。想成为正信的佛弟子,需依佛陀的教导,法随法行、闻思修证、实践戒定慧三学,解决日常生活的压力/烦恼,依法而行。
2004年十月在休士顿市「菩提中心」的禅修期间尊者慈济瓦(Bhante Sujiva)禅师对「正知」作了开示:『于日常生活中培养明觉』。禅师亦曾在2005年三月于休士顿玉佛寺的佛光法苑期刊中,依据「经」「论」开示同样的主题。基于禅修、佛法实修与一位修行学生的观点,这篇文章将尝试探讨一个根本议题:如何将佛法的禅修练习转向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
简单来说,「正知」是一种「觉知」的状态,意指你的心识敏锐到足以在日常生活中,觉察驱策身、口、意实际行动前的动机与想法。当对动机与想法的觉知能力愈强,则对于在日常生活中解除烦恼、锻练正行、正语与智慧的能力愈有帮助。
正知常跟正念相提并论 (注1),都是明觉之意、全然觉知当下 (万事万物正在发生的刹那生灭实相)。但两者的差别在哪里?提起正念是种襌修心法的技巧、也是观襌的中心,修习正念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敏锐觉知洞察力;而正知为修习正念过程中所得的内观智慧,所建立起来的觉知洞察力可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心为前导,举凡身口意三行之前的起心动念、转念,了然觉知当下,不只心不为境转,而且付诸行动的境为心转,依法而住的日常生活,消除烦恼,全面改变生命的体验。
「佛陀」只教导一件事--苦与苦的止息 (注2)。只有烦恼的止息才能带来内心的真实平静与善心所。所谓法(注3),就是宇宙的自然法则,此法则即是我们身心的作用,他围绕着我们,并透过我们周遭的一切来展现,藉由学习亲证此变易流转不息与刹那生灭的法,我们就能活在每一个刹那当下,可以开悟成就并达到真实之乐。
为什么要禅修?我们怎么能够不禅修呢?我们是如此频繁的发现自己陷入烦恼的洪流,陷入情绪挫折、贪盖、五欲与负面想法的无明暴风雨中,当我们无法改变事物的自然演变,那我们是否亦无法维持身心的平衡与和谐?在我们有能力灭苦之前(苦谛),我们首先必须能够分辨出苦的根源(集谛)。问题是我们大部分人并未观照内心世界的运作,我们只是将其视为理所当然。但若我们日后想要成为一位更好的人、更加快乐且头脑更加清晰,那么探究内在本质的修行,就是最优先且重要的终生课题。
每个人都是不同且各自独立的个体。但若我们深入探讨,将发现在各自独立的表相下,身心现象流转变异的方式却是相仿的,无论你多么特别,错综复杂的身心系统却具有相同的运作方式。我们都有着相同的经验,所谓外六处如同村外烽火贼到处流窜,经由五根门形成法尘的红尘滚滚(注4),我们的内心对应着外在的感官刺激。依据内心习气(或「业力」注5)反映着各自的个性、态度与观点,再转化为显露于外的身、口、意与社交行为举止。
正知明觉 - 正念的运用
正知一词由巴利文的Sampajana翻译而来,意同清楚的觉知或者明觉,并常与正念一词相提并论,正知明觉为生灭随观的第四观智以上。简单来说,心为前导,即是在平日身语意等一切行为之前,清楚的觉知其背后的动机。所以基本上,正知的练习即是在日常生活中修习正念、知行合一的学以致用,不仅展现身口意合一的正语善行,而且自然地可以克服日常生活中的忧悲苦恼。
如果正念的力量已足够使心识克服五盖或者抑制三毒,此时心识于禅观中将维持宁静的状态,在此种状态下,觉照/观察力就可以自然的扩展到日常生活之中,并观察到身语意其实皆是由名、色法或五蕴所组成,我们将了解到『法』才是正确的生活方式。此种观智即称为『法住智』,『具足正知』或『预流者』,三种不同的名词具有相同的意义,即是我们的观智已达到了知行合一的解行并重。
在如实且用心的修习下,正知具有四种正念禅修的技巧,此处简单介绍如下:
1.善意的动机
若正念的功夫已经成片,绵密持续,在行禅中,我们将可自然觉知到每一小幅度的脚步之前,都先有一个『去推』的念头,这是『走』的动机以及『想去推』的心意念头,此为来自行蕴驱策的主动行为。如同火炬之前先有火花,即在每一小幅度的脚步中,内心里似乎都有一个细微的声音重复说着,"推、推、推",这个例子对转念做了最好的说明:我们可以清楚的分辨能/所的差别,分辨缘起过程中的原因与结果,所谓此有故彼有,这是确认是否达到第二观智的条件,即是确认正念是否持续而不间断。
2.如理作意
在合宜时机及埸所的适当言行,是由明理作意于所缘而产生的副产品。我们以心为前导,经由内在的身心现象转为遵循外在现实的道德规范,不仅『转念』而已且付诸行动,所谓境为心转,持戒善语正行,我们通过日常的行为模式,使身边周遭的一切关系发生改变、和谐。
3.业处清明(正念于目标) 工作业处就是禅修所缘的身心现象在身内运作的范围,同时也表示洞察力明觉敏锐的程度。每当观智成熟、身心现象的名色法自然地扩展到全身,从身上任何一点进去、所观的名色法都是一样,一法见万法。 具有正定的正知,在此阶段观禅的所缘将由一境性的一点扩展到全身,所谓从一境性的念住观禅所缘。在此纯熟的观禅下,全身仿佛变为半透明的能量波浪流转,而明觉的范围亦将自然扩展,遍及坐禅与行禅每一微小动作之中,如同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在坐禅或行禅,敏锐的觉知力自然能察觉名色法运转于全身,此明觉并将自然地延伸到日常生活每一个身口意之中。
4.透彻、解行并重的智慧
在正知明觉层次,解行并重的内观智慧于日常生活行住作卧四威仪中,实证身口意的名色法实相如下:
......[动机 - 行为 - 觉知]......
举例而言,将手臂每次伸展和弯曲的移动作细部分割,像是被拆解开来般,无常的从这个刹那生灭到下一个刹那,不只是伸展和弯曲,当我们拆看身体的每一个动作,刹那间,先有心意的动机去驱动动作;再刹那间,觉知下一个将进行的动作,这是如实的实现佛法的生活方式,万物自然的无常相在此变得如此清晰,所谓断相续,就是所有事物是一个接一个刹那生灭,打破有常的相续观念,如同过往经验,无常就是被相续性的观念所掩盖,所以称为无明的"有常"。此阶段的观智称为审察遍知智,可以在日常生活方面轻易的体现出解行并重的智慧。
一个刹那是佛法里最小的时间单位,是任何现象本质刹那生、住、灭的过程所需时间,我们可以想像此过程的缘起法性、如同烛火在空气中闪烁,不断的经历一个个的刹那生灭,从一组法相到下一组法相,从一个刹那到下一个刹那,从一个过程到下一个过程,如同大波浪的生灭是由无数小波浪的生灭组成,再到下一个大波浪的生灭过程,同样的,在以正念观察此过程的修习之中,无我的本质是如此明显,破相聚密集,无明表相是我、我的人在做这些动作,但观禅实相是心意的心念促成这些动作发生,而且心意是无数刹那心识在意门升起的心路历程,一代一代色法的法聚持续的在六根门生起而产生这些动作。
向来我们因为错误的认知与无明,将察觉动机、行为、与觉知等等名色法都当作纠合为一团的单一事件。在知行合一正知这个阶段,日常行为中的明觉与洞察力,超越了一般人眼耳鼻舌身的五种感官觉知,脱胎换骨似的体证美好生活经验,正念禅修或者毗婆奢那的目的,就是为了根本且永久性的转变我们的五官觉受与认知经验,此观智称为依法而活的法住智,简单意指我们在生活中一切经验的全然革新。
缅甸比丘Eindaka禅师曾在主持休士顿一日禅的开示中,分享了他个人第一次参加缅甸仰光马哈希禅修中心49日密集禅修的经验。他在每天清晨4点起床并于晚上10点就寝,在这清醒期间不间断且如实正念的修行,专注于坐,走或日常活动的所有动作行为,在后来某一天的午餐时,经由每一次手臂的弯屈与伸展,而第一次体验了无常相,这时他因亲尝法味、不禁喜极而泣。这就是『依法而住』最真实的体现。
科学验证
在过去15年间,修习正念的观禅已经成为心理学、神经科学以及医学上的主流。科学研究已成功发现,修习正念的心智训练可以改变大脑的功能与结构,并对心理,大脑以及整个身体有积极的影响。目前全世界超过600家医院成立正念诊所来治疗身体紧绷、压力、心理紧张等相关疾病。并将修习正念的基础心智技巧广为宣导,用于放松紧张、降低压力及缓和心理疾病等等。
现代科学已证实了历史悠久的正念与禅观的修习力量,这对医生及禅修者而言,是如此重要且令人振奋的消息。依据现代科学的研究,调心的禅修心法过程会影响大脑结构,且若连续努力十年,则大脑结构会出现永久性的改变。再从佛法上来说,记得尊者慈济瓦禅师某次在与笔者小参时说到:「Oliver你经过大约十年禅观的努力,已慢慢能将正知明觉运用于生活之中,这时心念的改变将开始对周遭产生影响,使业力结构发生善的变化。」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巧合,科学的研究与尊者开示的时间长短居然不谋而合,所以十年努力的禅修过程就如同更新电脑的韧体(silicon chip),软体功能自然的硬体化,使硬体设备的线路运算功能发生永久性的改变,此时观智将自然的应用于行禅、坐禅甚至一切日常生活之中,如同禅师所言,善摄于所缘,守护六根,境随心转,一切的善心所将自然的展现。
做个比喻,修心养性的一般人、从未受过心灵禅修训练,不活在当下,通常事后检讨后悔,希望下次不再发生,即一般所谓的马后炮。一如在遇到烦恼时,我们的反应不外乎拔高音量,情况严重还可能伸手打人,若事后对不适当的行为深刻检讨,我们大约有20%的机会可以修正而转念成功,不起恶念。而见法开悟、悟而后修的圣者,自由自在,八风吹不动的机会,可高达80%,剩下的20%为潜伏烦恼所缚。在这两者之间法住智的正知明觉,全然觉知当下的起心动念、转念,则有50-60% 的机会,心不为境转,而成就境为心转,持戒善语正行, 所以正知明觉对生活的影响可见一般。
结论
一个得法眼净的圣人,先到法住智、再到见法开悟的入流果,走在清净道上,建立正知明觉的内观智慧,变成相当重要的里程碑,在2014 年义大利禅师训练营里,慈济瓦禅师以下面这段话结束了他的开示:
“在过去,至少要证了初果而开悟的圣者才有资格作禅修老师。但在当代,有这样素质的老师是难于找到的。今天,你则需至少获得正知明觉的四阶观智,即近入流者,才开始有资格教禅修。”
培养「正知」打开了通往「毗婆舍那」之门,毗婆舍那(Vipassana) 为巴利文,意表「内明」或「智慧」,更精确来说为「一体多面的如实知见」,此三个不同的名词都具有相同的意义。依据「清净道论」所述,「法住智」、「依法而住」与「小须陀洹」只是名相不同,但是在描述相同的观智阶段,经由直接经验与第一手的知识,我们超越思考,而以正知的襌观,亲证身心变化的过程,亲证了法的实相,我们不再对抗,而学习以宁静、愉悦、及谦逊的心去接受与跟随实相流转,进而放下自我与放下执着。
最后,不论是日常修习或在禅修营中,禅修的本质就是一种调节身心的缓慢过程,此过程如同等待水果成熟,仰赖耐心与努力来收获最终的利益果实。事实上,我们从内在到外在都经由六根完成触与行,所以如何守护六根门就变成禅修中最重要的课题,在日常生活我们的感官开始变得敏锐,心意柔软开放,无形中带来的利益开始显而易见且真实发生。在这阶段,内观智己逐渐接近「正知」,并藉由持续实践 "法即生活" 来抵达具足正知的重要里程碑,我们更可确定此生将达到初果。在此心灵觉醒的过程中,就只是纯然直观(注6)觉知,无所得亦无所依,走在当下、放下,与通往解脱(免于轮回)的阿含道、古仙人道上。以清静的心,回归大自然。
注解:
• 正念/正知- 参考Oliver 所写的文章- 正念的修习及应用,刊登在3/2016 美佛慧讯、第xxx 期,或到休士顿禅修中心的网站www.houstonmeditationc.com 禅修资源参考资料。
• 苦- 简而言之、为贪嗔痴三毒及五盖的烦恼障。按佛法最高教义的苦/集/灭/道四圣谛; A)苦谛 - 苦为心性的变化本质,含 a)苦苦 - 即一般所谓的身痛心苦等八大苦聚。 b)变化苦 – 乐及苦的心受在实相法里为一不二,都具刹那生灭共相,所谓喜欢或不喜欢,只是心行造做的表相。 c) 行苦 - 生灭有为法逼迫性的苦相,实证行苦而发出离心。 B)集谛 - 苦集即生起烦恼的因缘,执取及我见为两大根源。 C) 灭谛 - 苦的熄灭、不生不灭的涅槃。 D) 道谛 - 苦灭的方法/清净道,世间有为法的 Vipassana, 出世间无为法的八正道。
• 法 - 具有多种意涵,简单来说含三种基本意义: a)佛陀的教法 - 闻思修证、体现戒定慧三学。 b)身/心/灵法界等自然现象。 c)如实知/见自然实相法的真理。在佛陀教法的应用中,实修的佛法代表观察自然现象的内明实践。法、禅、道、佛皆是同义不同文。
• 法麈- 发生在意门的所缘境(mental object ) ,或心识所认知的对象/自然现象,易而言之、所有在内心深处升起的名法(心理现象),也是修法念处的所缘。当定力的正念超越伺禅支、自然升起的心眼、当肉眼闭起来可以用心眼看见/观察法麈,在观禅中很有效做为观察名色法的禅修技巧。
• 业力–简单依据起心动念的心路历程来说:就是当法麈与意门接触后,先升起异熟心识,再依缘起法则形成心行造作,此主动式的行蕴就是业力,而在有分心识或意门升起的异熟心识,此被动式的行蕴即是业能,一般人为无明所盖、看不到业及业力的深层心识现象,并不表示其不存在。
• 直观:当能观的心识具足正念与正定(一般指近行定以上),此时依离五盖,超越欲界心识一般人的五种感官觉知,超越概念、不落入思维,纯以第六感的直觉去觉察禅相变化。